第199章 临近新年(2 / 2)
李承乾钓起一条鱼,河中心的鱼并不是很肥,是一条细长的鯿鱼,这条鱼太小。
失望又将鱼放回河中,李承乾道:「你千万不要再咬我的钩子了,不然我就将你嗮成鱼乾。」
言罢,又一次将鱼线放了下去。
重新坐下来,李承乾从怀中拿出一张饼,这张饼夹着酱牛肉,如果将来史书有记载,小福当之无愧是未来厨子的祖师。
李承乾心中多少有些愧疚。
李绩喝着酒水,道:「殿下,需要末将倒一些酒下去吗?」
李承乾摇头道:「没必要。」
咸阳桥的另一头又恢复了热闹,自从高昌王子来长安之后,随行的西域人也越来越多了。
当看到关中乡民将葡萄乾卖给高昌人时,十分高兴。
临近年关,所有人都在为了贞观十年做准备。
李承乾拿出一卷书,这是京兆府对泾阳县造纸流程的论述,其中做了许多假设,便又耐心地看了起来。
如果再深究议论下去,不免就要提到利用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的办法。
在大唐谈生产技术,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祥瑞很累的。
太子还在咸阳桥钓鱼,杜正伦便回到了长安城,他走到承天门前拿出自己的令牌,便有侍卫带着他径直去见陛下。
李世民正在看着阎立本作画,尽管他说自己的技艺不如他的弟弟阎立德,可如今阎立德人还在洛阳治水。
杜正伦被侍卫领着,一路走到陛下身后,行礼道:「陛下。」
李世民的目光依旧看着正在作画的阎立本,其实本来就有杜如晦的画像,还要再完善一番。
「朕觉得他的眼睛应该更明亮一些。」
闻言,阎立本蹙眉将这张纸拿了下来,又不能修改,只能重画。
也不知这是第几次重画了,他提着笔,一笔一画十分谨慎。
杜正伦正在向陛下禀报着洛阳的情况。
李世民问道:「如此说来,恪儿是将那些屯粮之家拿下之后,将粮食都发放出去了?」
「回陛下,不仅如此,吴王殿下还让各县的乡民回到田亩中,将被淹后的田亩重新填土疏水。」
李世民满意点头道:「朕还以为他会想方设法回来呢。」
正说着,李世民心虚看了看四下,又放低声音嘱咐道:「朕会再安排人去一趟洛阳的。」
杜正伦禀报导:「陛下,臣还查明,京兆府已派了不少人前往潼关,似乎是东宫太子对潼关有所安排。」
「这事朕知道,太子与朕说过了。」
「还有一事。」
「说。」
「崔仁师让人说情将几具被斩首的尸首送了出去,马周事后才知晓这件事,倒没有过问。」
李世民点头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臣告退。」
杜正伦作揖行礼,而后快步离开。
这位陛下身边的常侍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陛下要吩咐都是私底下的。
而杜正伦办事得力,陛下十分的信任。
阎立本低声道:「陛下,这幅如何?」
李世民终于满意点头,道:「这才是克明的样貌。」
阎立本将画笔放在一旁,又作揖道:「臣听闻当初魏王殿下宴席中赋诗八骏,臣想起当年陛下征战天下所驾乘战马,是否可以作画留下来。」
李世民摆手道:「不必了。」
「陛下,昭陵正在修缮,历代帝王都有座驾相伴。」
也许是因之前的事,李世民心里对这些事有些排斥。
阎立本接着道:「陛下,这是礼制。」
「以后再论吧。」李世民留下一句话,带着手中的画卷快步离开。
阎立本站在原地,蹙眉苦恼着。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又打开这幅画仔细看了起来,想着当年的事。
馀光见到一个身影走入殿内,正是穿着一身淡蓝色长裙的女儿。
「你来朕这里做什麽?」
李丽质先让身后的宫女,将书卷放在桌上,她解释道:「皇兄说父皇近日久困于政事不得脱身,女儿想着给父皇带来一些书卷,让父皇放松心情。」
身为大唐嫡长公主,长乐公主如今年方十五,倒是落落大方,待人待事颇有当家长姐风范。
若是这个女儿说话时的言语不这麽像承乾。
李世民心里会更宽慰的。
李丽质走到父皇身边,倒上一碗茶水道:「家里事都安排得很好,父皇可还有忧虑的。」
李世民拿起茶碗喝了一口气,拿起女儿带来的书卷,打开一看脸色便沉了下来。
「父皇这些都是东宫的方略,女儿想着父皇也该了解皇兄在做什麽。」
李世民只是看了眼,不知为何又觉得隐隐有些头晕,问道:「伱皇兄在做什麽?」
「今天,皇兄钓鱼去了。」
「钓鱼?」
侍奉在一旁的老太监适时回道:「陛下,太子在咸阳桥钓鱼,眼下这个时辰多半是要回来的。」
东宫太子的生活习惯其实很简单,每每天黑之前就一定会回宫。
现在的太子也不是当年,就算是在外过夜也没什麽的。
只不过太子殿下是东宫的长兄,需要严于律己做好弟弟妹妹的表率。
东宫太子的生活很是简单,平日里不是处理政事,就是在东宫看书,听说从春秋看到汉书,甚至就连道门相关的天象之学,太子殿下都有涉猎。
或者闲暇出去钓鱼,又或者看望长安城的长辈。
东宫的陈设除了给弟弟妹妹的玩具,太子身边连个取乐用的玩具都没有,真要说的话,太子喜练箭术,弓箭与鱼竿就是殿下的玩具。
从生活作风来看,除了不饮酒这个作风有些不太好之外。
其他的生活习惯,对长安城的同辈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榜样。
李世民目光看去,见女儿正在书架上翻找着,不悦问道:「怎麽?朕的甘露殿还有什麽值钱的物件,是没有被你们拿去东宫的?」
李丽质从一个夹层中翻找出一本册子,打开册子入眼是一个个名字,以及各个国公封号。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