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增设三台与六部(1 / 2)
第400章 增设三台与六部
「荀公,不知大王到底是何意?」
「倘若同时两都并重,恐有分裂天下之祸,不可不察啊!」
看着年约四旬,身材有些佝偻的掾吏,拱手担忧问道。
堂内众多官吏因定都之事在争论不休,有的人乾脆越过他们,直接去寻问负责处理诸多事宜的荀公。
荀彧望着嘈嘈杂杂的黄堂,不由皱起眉头,摆手让守卫在旁边的士卒,手腕一抖甩了几记响鞭,这才终于让堂内的三百五十七名官吏安静下来。
精明的掾吏见荀公艴然不悦,纷纷敛手屏足,变得缄口不言。
颍川二荀有翼辅汉室中兴之功,而荀文若更比荀公达声望更强,不仅是身份的原因,还有多年来屡次为汉王举荐贤才。
在场的有一些官吏,还是经过荀彧的手,亲自考察过才被举荐给汉王,方得以一展抱负。
虽说是大王辟任,但也不能忽视荀公的引荐之恩,至少也算半个恩主了。
何况对方的官职,比在场的诸位都要高,于公于私皆要低一头,所以看见荀彧稍作怒色,众人便忍不住胆战心惊。
「此事大王与各州郡太守丶郡国相等,诸多二千石早有定论,无需诸位在此争吵,两都虽然并重,但此刻尚未重建完宫殿,雒阳南宫丶北宫还未建成,长安的长乐丶未央两宫修建亦需要时日。」
「眼下雍丶凉以及关中周边的羌胡也未安定,大王将率朝堂武官以及部分官吏驻于甘泉山上的云阳宫,而雒阳作为京畿之地,依旧遣文书以御天下。」
「两者皆在司隶,均为汉家京都,汉律之下俱为一体,绝无异同。」
荀彧黑着脸没有说话,旁边的荀攸则对众人笑了笑,他心性沉稳,虽说平时少言,且作为河南尹多年,恢复了许多河雒之地的百姓民生,又重新修建雒阳,在官吏心中威望也甚高。
这时候由他出言解释,也算是给关东官员属吏吃了一颗定心丸。
毕竟定都事关重大,不仅决定日后的国策,甚至连天下重心都会逐渐倾斜偏移,大王本就在关东奋起,没有上书请汉王置京都于青州丶兖州,已是青丶兖两地官吏为汉王尽心竭诚,且禀事公明了。
否则凭什麽关中豪族能坐享其成,以他们各州的意见,残破不堪的关中三辅之地,能做陪都已是汉家恩德,若非有陵园在此,连陪都也无需设立。
关西士族丶豪族对天下有何恩?
导致天下祸乱的罪魁祸首,便是关西出身。
而雍丶凉两州还常有羌胡部落联合反叛,想要平定这些地方,还不知将要耗费多少财帛……
有不少关东出身的官吏嘴上虽没说,心里却依然对关西鄙夷不已,只碍于汉王的定策,不好说出来罢了。
这些人差不多皆为年约四丶五旬之辈,有着关东对凉州等地残留的鄙于不屑,好在这一群人数量不多,没办法对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新吏,来熏渍陶染,潜移默化了。
荀彧看到荀公达稳住了众人之心,斟酌片刻,开口复道:「汉承秦制已过四百载,而天下无不变之制度,大王自征讨诸侯以来,先改军制,又废郡国兵,如今为了补天济世,此为乾坤再造之时,当改行新制,以求兼覆无遗。」
「九卿当中,太常丶光禄勋丶卫尉丶宗正丶太仆丶廷尉丶少府不变,改大鸿胪丶大司农为鸿胪与司农。」
「太常官署仍旧掌宗庙礼仪,光禄勋亦为掌宫廷侍卫,兼统领郎官不改,卫尉掌两京都宫门,太仆掌除军马丶战马之外的马事,廷尉掌律法,鸿胪掌诸侯王及属国之务,与蛮夷朝拜礼仪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