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4章 天下太平(1 / 2)

加入书签

漠北一战,瓦剌贵族首领马哈木战败后,被明军追出数百里,损伤惨重。

自此,瓦剌部不敢与大明为敌。

首领马哈木遣使向大明认错,上贡马屁,以示结好。

为了永固漠北,朱棣实行徐闻所献之策,封马哈木为顺宁王,以示归顺大明安宁度日之意。

同时,朱棣又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制衡马哈木。

早在几年前,阿鲁台第一个跳起来折腾,被朱棣御驾亲征,揍的四处逃窜,至今还活在永乐大帝的阴影之中。

漠北蒙古最大的两支武装力量,接受大明册封,一切往好的地方发展。

大明趁机多管齐下,在漠北进行全方位发展,严格落实越国公徐闻提出的百年大计。

经过数年的推行,漠北蒙古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集,人口大面积流动南下,逐渐被分割,被汉文化同化,不复当年光复大元的志气。

尤其在马哈木死後,其子脱欢承袭顺宁王爵位,对大明更加恭顺。

“平定漠北,为子孙後代打出一个万世太平,乃父皇一生所愿,终於在朕手中完成了!”

武英殿中,看着顺宁王的奏报,朱棣感慨万分。

为了彻底平定北元,太祖高皇帝先後进行了十三次北伐,始终没有剿灭蒙古贵族残馀势力。

如今,自己在有生之年,终於完成了这一目标。

“下去之後,总算能给爹一个交代了。”

北方再无战事。

自此,大明帝国迎来了长久的安定。

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

朱棣再提迁都一事,举全国之力,将帝国的重心北移,天子守国门!

他觉得北京城建造的太过缓慢。

再度派出越国公徐闻,坐镇北京,加紧建造。

“迁都之事,兹事体大,需一重臣坐镇,此事非你莫属,朕的新都城,就全权交於你,莫要让朕失望。”

两人见面后,朱棣没有废话。

翁婿二人之前已经讨论过多次迁都事宜,徐闻知道老丈人很急。

但建造一座巨型城池,岂是短短几年就能完成的?

更何况,还是十四世纪最大的城池!

徐闻也清楚,老丈人觉得自己身体越发不行,想要在临死前,重回北平,住进皇宫,那个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北京紫禁城,就建在当年燕王府的地基之上。

“臣明日就举家迁往北京,日夜监工,保证三年内全部完工!”

徐闻拍着胸脯保证。

他也很急,有大量的投资在北京。

男人,没钱的可以玩玩模型,有钱有权的造个城玩玩,那才是顶级享受。

迁都北京,此等大事当载於史书,流传後世。

於是徐闻也创造了大明官场的一个奇景,以兵部尚书的实职,行工部尚书之实。

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翁婿二人行事一贯如此,官职并不重要,徐闻那个越国公才是最关键的。

不知道是第几次来到北京。

这次,徐闻是铆足了劲,大搞建设。

现在他拥有几百年後土木老哥们最羡慕的施工环境,资金近乎无限,人力无限,自己就是上级,没有其他部门的掣肘,那还不大干快上。

而徐闻前期栽下的树,现在也结出了果。

门下第一批弟子已经能够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开始对施工进行规划,土方的统筹调派,人员的流水作业,各项物资的进度控制。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 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 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 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 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