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新皇登基(2 / 2)
搜书名找不到, 可以试试搜作者哦, 也许只是改名了!
洪熙朝正式开始了。
新朝第一件大事,便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
其他可以等,但是对於徐闻这个立下泼天大功之人,众人都知道,新皇必然会马上封赏。
司礼监的总管已经手持圣旨,开始宣告。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绍膺天命,统御万方,夙夜兢惕,思与贤臣共安社稷,兹有越国公徐闻,世笃忠贞,夙承勋烈,当国家危疑之际,翊赞朕躬,戡乱定策,光昭日月,其心膂之诚,实为股肱之倚;其经纬之略,堪为柱石之托。
昔周公辅成王而天下定,霍光佐汉室而社稷宁,今徐闻之功,不逊古贤。特晋尔为越王,锡以金册玉宝,增禄万石,世袭罔替。赐王爵冕服九章,尔其克勤克慎,抚绥黎庶,翊卫朝廷,俾山河永固,国祚绵长.......”
台下众人,在听完以後,都在交换着彼此惊诧的眼神。
这份诏书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有点多啊。
虽然没有直说越国公拥立之功,但是戡乱定策,但戡的是哪个乱,定的什麽策,就不好说了。
当然以徐闻的资历,要说戡乱建文,倒也没啥问题。
可那是在先皇手上,新帝再说一遍,有点不合适啊。
而且用的是周公,霍光这样的例子来借古喻今。
如果今上是真心诚意的话,那越国公……哦,
不对,越王的位置,更加稳固!
至於封王,官员们倒是不太奇怪。
徐闻屡立大功,在先皇手中已经封无可封。
为了不让朱棣难做,徐闻才会领兵部尚书,并长期外出。
新皇继位,要安抚重臣,封赏有功之人,知道内幕的,也清楚徐闻选择秘不发丧,承担了多少的压力。
同时还拒绝了某些不能说的诱惑,加上本就是先皇女婿,今上的小舅子,也算皇亲。
如此功劳,封为异姓王或许算国朝还活着的首例。
但也算徐闻凭本事自己挣来的!
开先例之事,按照惯例,总要有人出来走个过场,反对一下。
这个任务只有杨士奇有资格上,事先洪熙帝朱高炽也通知过他。
为了恩师,他也愿意出这个头,可没等他出列。
徐闻已经走了出来,摘下官帽,叩谢道:“陛下对微臣的厚爱,臣铭感五内,但越王之事,臣万不敢受。”
朱高炽也想到以徐闻的性子,自己想封他越王,不会这麽顺利,肯定会当场拒绝,杨士奇只是以防万一的备胎。
“朕意已决,先皇曾言,越国公功盖天下,然不能以王爵封之,此乃毕生憾事,如若归去,尔等当了此心愿。”
旨意不管用,朱高炽只能打感情牌。
这话父子聊天的时候,朱棣还真说过。
北征漠北之後,徐闻就已经是越国公。
漠北定策,保大明北境安宁,并未封赏,朱棣就觉得欠下徐闻不少。
其後徐闻坐镇北京,督造紫禁城,改造京师,哪一件不是鼎天之功?
但已封无可封。
朱棣知道,若是自己给徐闻封王,将来儿子朱高炽继位后怎麽办?
徐闻当时只有三十七八岁,可是正当壮年。
所以只能从其他赏赐上弥补,徐华和徐谦身上也都被恩荫了爵位。
朱高炽深知先皇用意,故而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给徐闻封王,以安帝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