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9(1 / 2)
不管兴亡,百姓都苦,她以前都是老百姓。
只有朝代更迭,她反而不大在意,总归还要回到新中国。
嘉靖。
她不自觉地写了这两个字。
赵云惜将纸张团成一团,烧掉。
夜幕降临,一灯如豆。
昏黄的灯光并不利于读书习字,她索性收起。
走出书房,进了小院,见还静悄悄的,顿时有些纳闷。
这俩还未下值?
顾琢光也有些焦急,手里提着灯笼,显然想出去接一程。
“你素来体弱,还是别出去了。”
赵云惜沉声道。
顾琢光紧紧地抱着小敬修,片刻后,才点头:“都听娘的。”
赵云惜接过她手中的灯笼,腰间别着长剑,这才出门去了。
她有一把子力气,又日日练剑,只在附近走,应当是无妨。
片刻后。
在长街的尽头,听见了熟悉的脚步声。
“白圭?叶珣?”
听见声音,两人脚步一顿。
赵云惜对上两人眼神,心口一松,顿时打趣道:“月下观郎君,你俩真好看。”
我儿最帅!
在朦胧月色下,更是帅裂苍穹。
张居正上前接过灯笼提着。
“娘,莫打趣我们了。”
赵云惜满脸深沉地点头:“我所言,非虚!”
几人笑着聊着,很快就到家了。
第134章
嘉靖三十五年。
又是一年冬。
刚推开门,便能感受到凛冽的寒气。
入目一片素白。
张居正握着青竹伞,略一吐气,面前便是白雾朦胧。
他近来日日出门,去大兴探寻种了神种的百姓,对神种有什么看法。再总结整理成册,等着皇帝召见时,能够呈给他看。
*
“张爱卿,依你所言,今年神种推广,百姓会如何?”朱厚熜端坐在太师椅上,眸光深沉地望着他。
“依微臣浅见,未到山穷水尽时,世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并不好。”张居正躬身上折子:“这是历年所出过的问题和近来微臣探查的结果。”
朱厚熜打开奏折,精巧的小字写出许多问题,一是薯贱伤农,毕竟不能等价交换,一筐红薯换不来一斗麦稻,纯粹废力气。
再者北地有些穷困人家,全以低廉的红薯为食,容易胀气烧心,故而多谣传“红薯生瘴气”,需要官方出详细的饮食方案,比如“蒸晒磨粉”等,降低这种难受程度。
再者从宗教方面着手,官府联合佛道宣称“薯圆如元宝,食之招财免灾”。
朱厚熜仔细地审视着手中奏折,片刻后满意点头。每回提出来的问题,都能很妥善的解决。
他心情很好,敲着桌子,慢条斯理道:“若这回,你能妥善解决,待论功行赏时,朕便能破格提拔你进内阁了。”
张居正还年轻,此时满心满眼都是为国为民,对于进内阁也很是激动,但他还是满脸恭谨道:“微臣自知才学平庸,不堪大用,得皇上抬举,是微臣三生有幸,定不负皇恩浩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