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七八章(1 / 2)

加入书签

朱允炆脱口而出:“太子叔叔怎么不直接去抢?”

老朱也同时说话,他眉头紧皱:“老四,你对他们也太好了吧,还把铁器卖给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承了这么大的人情,有没有感恩戴德。"

其他人: "……"

朱棣则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前面不是说过,我赚来的这些钱,会引发金融泡沫吗?那怎么才能赚到钱,又让我的百姓吃得上饭?"

只有郭英真正在意那:“一万吨象牙……一万吨………一万牙……若是有套书,叫做象牙书,大家会嫌象牙重吗?………不行,物以稀为贵,那么多象牙,肯定不值钱了!"

【我们很早以前聊教育的时候,曾提过,朱允炆对于明代教育的破坏力远比南北榜呈现的情况严重的多。

现在我们接着建文新政关于儒学的改革部分来详细聊聊。】

大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沉浸在上一段的黄白之物中。老朱倒是反应过来了。在老朱心中,这教育可比黄白之物重要多了。

“细说!”老朱。

“放开来骂!”朱棣补充。“……”朱允炆。朱允蚊骂骂咧咧:骂的是我,你倒高兴。

"能有什么,就是缺钱裁撤吧。"朱樉撇撇嘴,听到现在他明白了,大侄儿就这一板斧。

【首先是一条up不能确定是否可信的政策改革,史料来源有2处。1为嘉靖45年刊行的《今言》by郑晓。2为万历2年的《革除逸史》by朱睦?。

两则史料离靖难的时间都很久了,郑晓是刑部尚书,浙江人;朱睦?是周王朱楠后代。

本来呢,郑晓地位虽高,对于靖难的描述,尤其是建文帝出逃的部分,充满了狂想,up之浅见,看看就好。

跟他前后脚的朱睦?在郑晓的史料上,给出了更详细的改革日期,是为洪武31年11月。我们前面讲靖难时引用了不少朱睦?独家的史料。相对而言,它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所以up认为,存在某种可能性,两人看到了诸如《蹇义复旧制疏》一样的原始史料,于是记录下了它。

但还是那句话,时间离靖难太久了,史料失真的可能性更高,大家自行分辨。该史料原文为:罢北平、山东、河南、

山西、陕西五省及江北学校贡士。】老朱久久愣住。"这咋……咋了这?"

朱棣提出诛心之语: “看来爹您的南北榜,让侄儿很不开心,于是在您死后,直接裁撤了北方学校的贡士,直接断绝了他们未来科举的根,绝根!"

“这……”朱允炆忙道, "自行分辨,不一定为真呐!"

"这可是浙江人,浙江人可爱你了。"朱棣道, "浙江人还会骂你吗?只会骂我。"“……”朱允炆一时也沉默了。

【通常,贡士指通过了地方乡试,到首都参加会试的人。考没考中,都可以叫贡士。 (因此,没考中的贡士=举人)

此处的“学校贡士”,则指“由地方学校贡入国子监”的贡生。或曰“岁贡士”,他们不参加会试,会参加翰林院对他们在国子监内部的考试,评个高低之分。

——有些试图论证该条目为假的论据为: “建文2年的科举,仍然有上述多地的考生,并有一名北平进士”。这是对“学校贡士”的含义有所误解。

这项政策里对北方学子的歧视,我想已经不必多说了。】

朱橚连连摇头: "大侄儿,你处心积虑的挑起了对北平的战火,而他不计前嫌,千里迢迢来到北平为你出仕,看看他,再看看你,你继续歧视北平,你恶毒!"

朱允炆冷冷一笑。闭嘴不语。坚决不说更多会被骂的话了。

【抛开这条有争议的史料,我们回过头去看可信度更高的《蹇义复旧制疏》和《姜氏秘史》。前者缺失了一些四川、湖广等地的儒学更变事项,也有一二条目的数字和后者出入,但大体是互相映证的。

儒学一般按照行政级别不同,设立的工作人员也不同,通常是。府:教授1人,训导4人。州:学正1人,训导3人。县:教谕1人,训导2人。

Up自己根据史料整理了各个省份的变动。以正负号标明增减。一个地方又增加,又减少的,分开表示。

直隶:训导(+2)

江西:训导(-1)

河南:训导(-14)

北京:儒学(-1)

山西:儒学(-1)

陕西:儒学(-3)

广东:儒学(-5),训导(-3),教授(-1)

广西:儒学(-4),训导(-8)

湖广:训导(-19)

四川:训导(-83)

云南:儒学(+9),训导(-5,+6),学正(+2),教谕(+3)

四川行都司:儒学(-1)

播州宣慰司(四川):长官儒学(即土著儒学+1,-1)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