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三五章(2 / 2)

加入书签

不会到时还被发配边疆……美其名日,支援当地文化建设吧……富儒·郁新,想到老朱对富户的态度,感觉到了很深的担忧。朱元璋: "……好多钱。"

朱棣:".…是。"

【分地取士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唐武宗——友友们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感官估计都是:不存在,直接跳跃到了黄巢起义(。)】

老朱撇撇嘴: “咱已经知道他们后世会怎么写那黄巢起义了。肯定是不管黄巢吃没吃人。反正他肯定宣泄了当时被唐朝暴虐统治压迫的民众的愤怒与痛苦,其起义是先进的,是敲响了腐朽唐王朝毁灭的警钟!"

“嗯,韦庄那首诗怎么说来着?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果然是好。”朱棣吟道。

大家徐徐: "?"

你真的觉得好吗?

你忘记了自己是公卿了吗?

老朱脸黑黑: “咋滴,你还吟上了,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看那中分天下的李自成敲响了腐朽的明王朝毁灭的警钟?"

朱棣一时咳起来: "什么啊!我只是背诵他们课本上可能会出现的话而已。"金幼孜发现。

燕王当时给他的预警,只错了一点点。这一点点的错处,就是没有给他足够的预警!

【这位唐武宗较突出的政策是灭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一起,史称“三武灭佛"。

会昌五年,针对京兆府一地、一次就解送上百贡士的过热现象,唐武宗出台了不同道(省)最高可以送多少人的规定。

这和唐朝科举制度有关系,他们还没有正规的糊名,盛行“行卷”,京兆府这种地方聚集着很多达官贵人,你凑去“行卷”,升学率会大大提高。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此类现象是“朋党”的温床。唐武宗基于此逻辑,出台了政策。类比到明朝,是各地通过乡试的人数为定额,还没有到会试也分开的情况。】郁新叹道: "不错,彼时京兆府前十名甚至有个‘等第’的称呼,盖因其泰半能’登第’。"

老朱: "这行卷之弊,不但需要糊名,还需要着录,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的笔迹。我学了那宋朝的规矩不假,但这眷录的

活,实在是繁杂,得找着录官抄写一遍原答案,又得让对读官复核一遍有没有抄错,也不知道兔朝那1291万考生,如何做到彻底糊名?"

朱棣说了大实话: “爹……要是那么多的话,我觉得考官也认不出笔迹了,不需要有人重抄一遍。"

郁新:“别说认不认得出了,我觉得碰上的可能性都是没有的,毕竟有一千多万人呢。”"可以了,不要强调了!"老朱喝道。

老朱每次听到这一千多万,就感觉自己的心,少说被刺了一千针。

【由于战乱对北方的影响,文化、经济中心逐渐难移,北宋时,面对南方学子在科举里的强势表现,北人(山西)司马光与南人(江西)欧阳修展开了辩论。

司马光先后对皇帝提了两个建议。

1、改变考试范围,停止诗赋取人,提倡经义取人。——当时南方擅长诗赋,北方擅长经义,这个建议也是偏向北方。

2、分路取士,像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这种省份,要么30-40个举人里中一个,要么干脆一个也没中。对比起来,开封府5个人里就能中一个,差距太大了。

希望糊名时,注明某某路,咱们按省份的比例取士。无疑,这两点都利好北方,不利南方。

欧阳修就提出了异议,他觉得在北方选取解额时(理解为乡试通过人数),由于应考的人少,考

试的人这一步就占了便宜,很多学业平平的人也可以过。

如果到了全国统考(会试)再给优待,就会造成有才的南方人落第多,平庸的北方人中第多。

请,凭才取士!】

这些东西,在场的文化人,全都知道。

郁新点评道: “温公(司马光)的第二点想法,或可说是希求公平;但这第一点的取消诗词实乃偏私。欧公(欧阳修)言天下之广,四方风俗异宜是有理的。"

金幼孜补充道: "且欧公是希望把经义进士科与诗赋进士科合二为一,按他们的总人数比例取。"

【这次争论的范围极广,最后的政策是,依然保留诗赋取士,增加了经义比重,增加了北方地区乡试通过名额,一定程度的倾斜了政策。

但最终没有进行分路

取士。

因而,南方的强势也没有被这种小改动影响到,自然而然的,南方占据了更多的政治资源,有些史学家认为,这种结构失衡削弱了北宋对北方的统治,和后来的南宋南迁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个嘛……实话说个别北人,如司马光他也不像是对更偏远的西北领土有很大追求(。)】怎么说呢,在场的文化人都尴尬到了。

好似那自己本来感觉藏得很好的私心,偏偏被扯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被敲锣打鼓呼朋唤伴来观赏……

哎呀,哎呀,真的好尴尬啊!老朱看了眼朱允蚊,叹了口气。

"怪不得之前说,若是你在位久了,我们的未来也是宋呢。"朱允蚊蔫蔫不语。

【元朝的科举存在感很弱,不过短暂的科举实行期间,他们是分地取士的,虽然有点侮辱人——南边的叫南人,北边的叫汉人。

再加上一些色目人、蒙古人等一大堆,各区域各民族各名额的取。

某种意义上,元朝在弥合南北上做了不少贡献。像日本学者就很喜欢说中国从小中国走向大中国始于元朝。该论点里,唐之大只有30年之虚影,不能视为真正的大中国。

Emmmm,看看就好。本子嘛。

现在对元朝的史学研究实在是少,但实际上,明初与其放在明清这个大范围研究,不如关注元明,元朝对朱元璋的各项政策影响极大。】

老朱: "?"

啥玩意?

老朱甚至懒得去分析日本为什么这么想,不就是那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严重,如今少不得有那反攻倒算,撇清干系的想法。

【好啦,我们现在把目光落到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人才的选拔,经历了从洪武四年的开科取士,到不信任科举转变为察举制,再到洪武15年重新决定科举、并在洪武17年制定了详细的三年一取士流程。

这个过程,是反复的、亦是痛苦摸索的。

最终,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极大完善,即使有着落后的户籍制度之分,何炳棣先生认为,明朝的科举带来的阶层流动,也比后来的清朝高。

现如今一提起明清科举,往往都诟病其八股文的死板,认为它禁锢了儒士之思想,导致了闭关锁国

而明史是这么介绍八股的: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朱元璋: "???"

他懵了。

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这么大一口锅,怎么就从天而降到了他身上?现在有全都要求八股吗?

老朱当场,双目锐利,看向现场仅有的两个文化人:“咋滴,排比对偶,还能禁锢了你们的思想?限制了你们的文华?"

郁新: "……"

金幼孜:"……"

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怎么回答不是个死?

"爹。"朱棣说, "你不应该怎么问。您看我怎么问。"他示范道: "幼孜啊,你喜欢欧阳修吗?"金幼孜: "啊……喜欢呀。"

朱棣越发亲切: “他写的文章是不是很好啊。韩愈的文章是不是也很好啊。”金幼孜:"啊……当然呀。"

朱棣: "你是不是时常揣摩他们的文章,想要从他们的文章中汲取一些东西啊?"

金幼孜也如行云流水般回答: “那是自然呀。”

朱棣点头,扭头对朱元璋说: "好的,他不喜欢八股文,他喜欢那些美好散文。"

金幼孜: "?!?!"

燕王,你要我的命乎?

【八股文究竟何时出现,是一个争论,由于明初黄子澄的答卷呈现出排偶,它被认为是八股的雏形。不过它其实并没有遵照常见的八股格式。

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达的公文写作规范是: “凡作四书、经义,破承之下便入大讲,不许重写官题”, "遇当写题处,亦止曰云云,不必重述。这和八股破题相去甚远。

明末的顾炎武认为,八股是在成化朝走向完善。

不管何时,八股,其实更像是一种公文写作格式、一种规范,方便考官去评卷。真正束缚思想的还是四书五经这种考试范围的框定。

Up也是这么认为的,就像写高考议论文,老师会对

你说,总分总结构;考申论,培训班的老师会对你讲什么是好的范文模板。写论文、写公文,你也得按照特定格式去表述。

而且八股文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在。

1、明朝都是主观题,缺乏固定答案的客观题,改卷老师要在有限时间里看完大部分卷子,工作量很大。

乡试人数较多的省份,阅卷官有时明天要看380余道主观题。

不仅如此,还需要写简单的评语,少则两字,多则上百。所以他们每天要工作差不多20小时,连续阅卷15-22天。

2、明朝出卷时间很短,一开始是提前一天进入贡院,锁在里面出题,防止试卷泄露。 (后来变成了提前3天),这些题目出完以后又要在有限时间里变成考卷,分给考生。

明朝缺乏强大的印刷设备,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两天、不泄露试卷题目的情况下印出有大量文字描述的“客观题”。

以上两点,都使得明朝统治阶级,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其考试效率。】老朱听下来后,明白了。

"所以,强大的印刷设备。"

【但是我们高考,考语文、考数学、考英语,考理综——物理、化学、生物,考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你考什么,你就得学什么。你学什么,你就多少知道点什么。

语文帮你培养阅读文字、理解文字的能力;数学交给你逻辑思维能力;英语与国际化接轨;理综、文综帮你建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每一样东西都给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们还告诉你如何去学习,这样步入大学,真正开始学专业知识,你也能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习。】

大家终于彻底意识到了。

未来那兔朝人,究竟要学多少东西。别说其他人了,就算是郁新和金幼孜两个文化人,都感觉头皮一阵发麻。

这得学多久啊?

而老朱却已经和朱棣开始讨论起来了:“那英语肯定是没有必要的,其他的东西,那四书五经便是语文了。其他的全都是现在没有的东西呀!"

"等等!”郁新和金幼孜一同呐喊, "怎么四书五经就纯粹变成了阅读理解的语文?若是单纯阅读理解,三字经、千字文,读完不就识字理解了吗?这四书五经,

也是充满了理学之思想——"

他们迅速找到了上面那标准称谓:

"充满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说。”郁新迅速道, "陛下,您仔细看看,文综里头有一门课是政治!"“政治!"郁新重重, “十八岁不到,便要学习政治了!”老朱啊了一声: "政治得去掉。但其他得学吧?"

怎么说呢?

文化人们,再次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

他们此刻好希望,自己的那些同盟读书人们,可以闯进这灵堂里来……否则,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朱棣此刻缓了缓,说:"爹啊,这些还得从长计议,我们毕竟什么课本都没有……不过可以先从国子监慢慢改起……咱们的国子监虽然不如那未来的兔朝大学生那样,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能在国子监里的,也是语文都过了关的……"

郁新: "???"

郁新重重:"语文差强人意的!"

朱棣:“反正就是那意思……总而言之,接下去,该让他们学习一些更实用的东西了。比如专门读点水利,专门读点经济学,专门读点物理天文什么的。"

【而公务员考试呢,出题范围无所不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时事、毛概、常识、逻辑、分析样样要考。

这种大题库,大范围,不但敦促我们复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面,还帮助我们熟悉国家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走上行政岗位,你有更大的能力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朱棣已经开始羡慕了。

我要是有这么多公务员……公务员,公务员。乍听古怪,细细一品,倒是很有那谦虚奉献的精神,岂不是我们一心为公为民的传统美德?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