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4章 江山如此多娇 (十)(2 / 2)

加入书签

该怎么预防?

在一旁的朱楠倒是若有所思: "父皇,皇兄,有一样东西一定要大力推广种植,然后做好育种。"

朱棣看向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像是想到了什么。朱棣已经说了出来: "棉花!"民间。

老百姓也焦虑上了。

"我之前就想说,这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这冬天这么冷可怎么过?"

"多备点柴,多备衣服,然后再多打几床被子,总能熬过去的。"

"你说得轻巧,哪有那么多闲钱?"

"反正也还没到那时候,慢慢攒嘛。"

也有聪明人想到了棉花: "之前仙画里的那棉花,可以做棉被也可以填到衣服里,看着就暖和,看来咱们也得种点儿。"

现在的被子大多都是塞芦花和杨絮,保暖性一般。闻言,大家都点头:"你说得是,得种一点。"

只有无忧无虑的富贵人家,不识愁滋味,还在欣羡不已: “是雪啊!这么大的雪,肯定很好玩!"

【杭州,也曾经连续下过三天三夜的鹅毛大雪,将整个西湖都冻住了。】中年文士居住在西湖边,早上起来发现西湖已经被白雪覆盖,顿生雅兴。

他穿上自己的绸缎棉衣以及皮毛斗篷,径自去了湖边,找了小舟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已经结了薄冰,需要船家用竹竿先把它敲碎推开。

"这么冷的天,也就相公您有雅兴。"船家笑着对文士说道。

没想到到了湖心亭,却发现其中已经有两人,正在温酒赏雪,童子正在烧着小炉,见他来便邀请他同饮。

闲聊中,文士这才知道他们原来是金陵人,来杭州游玩,正好遇到下雪。

回途,那位船家咋舌摇头: “我还说相公痴,没想到更比相公还痴的!”

各个朝代的宅邸中。

"风雅!"有文人摇头晃脑,一脸向往:"湖心亭赏雪,这实在是太风雅了。"西湖雪景,独立舟头,这画面实乃绝景。

有人吟出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恨不得自己也在那湖心亭,可以参与如此雅事。最好大家再吟诗作对,烤上一点鹿肉,那就更美了。

但仙画语气一转——

【这是明末散文家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张岱出身显贵的书香门第,就算是不出仕,家中也有钱供养他。遇到下雪,他可以优哉游哉的跑去看雪。】

【但,那些穷苦的百姓呢?难道也能有闲情来欣赏雪景吗?】【他们能艰难的生存下来就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四面漏风的茅草屋和土砖房,没有预料到忽然会冷成这样,大家只能待在一起抱团取暖。没有棉服,也没有皮毛,只有麻衣和稻草杆。有准备的人家烧了木柴来生火取暖。

积雪覆盖了屋顶,到了一定程度后直接压了下来,整栋屋都被垮塌了,而这样的事情在频繁发生。

一栋用土砖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内。母女俩正抱在一起取暖。

"娘这袄子给你穿。"看上去苍老但实际三十不到的女人哆哆嗦嗦的想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六七岁的女儿穿。

女儿已经懂事了: “娘,我不冷。”

女人怜惜的看着自家囡囱已经有些发青的脸色: "听话,穿上。娘是大人,扛得住。"

"等雪停了,娘再去割一点茅草来,不过得要出

太阳才好晒。"夜那么的漫长,寒风呼号。

大雪下了好几天。

"娘,你冷不冷?"

"可暖和了,不冷。"

女人只觉得自己眼前看到了温暖的火光,浑身像是沐浴在热水中。

“囡囡,要听话啊。”她喃喃道。

第二天一早,小女孩摇晃着她已经僵硬了的身体,呜咽道: “娘,囡囡会听话,娘,您醒一醒。"

【没有合适的保暖措施,那就只能被冻死。不能外出,也不能做工,还有可能被饿死。】

【另外,气温降低就影响降水,接踵而至的干旱、冰雹、蝗灾等气象灾害,又让土地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作物整片整片的死亡。大批大批的人被饿死,或者是成为流民。】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①

随着旁白的声音响起。

仙画中出现了干旱到开裂的土地、见底的河床与水塘,以及漫天的飞蝗。

无数人拖家带口离开家乡,衣衫褴褛。

年迈的老者和弱者死在路旁,尸体一个不注意就被拖到了阴影里。易子而食。

饿极了的人是没有理智的,当他们到达下一个县城和村镇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流血冲突,然后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增加。

刚才正在感叹风雅的文士们戛然而止。

就算是心里想着,这些泥腿子的命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最起码也知道此时肯定不宜说出口。装,也得装出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样子来!

民间。

善感的人已经眼含热泪,感同身受。

有人哭道: “贼老天,是真不给人活路啊!”

"这天灾呀,"走过无数风雨的老者沉重的摇头, "老天想让你死,有太多的办法。"雪灾,紧接着又是大旱,又是蝗灾…

“而且这些灾乱过后,往往就是瘟疫。”有大夫神情严肃的说道。

一重接一重,让人无法招架

原本还在舍不得钱的当家主妇,这会儿毅然下定决心: “咱们今年就去做几床新被子去,冬天都过得舒服点。"

“再给你们做两件新衣服,也塞上那棉花,没有棉花先塞点芦花也行。以后拆了可以重新再填。"

不知忧愁的小孩子立刻欢呼起来。

明朝,皇宫。

朱元璋和朱棣、朱楠等都闭上了眼睛,简直不忍再听下去。他们的那位末世儿孙,崇祯也实在是太倒霉了吧!没有哪一年是没有大灾的,这……这可太难了!朱元璋恍恍惚惚的想:……其实这明朝灭亡,似乎也不能完全怪他。

朱棣恍恍惚惚的想:.…这皇帝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不猝死就算是好的。还是当个王爷更好。

唯有心志坚定的朱棣,忽然道:“父皇,去寻找美洲的队伍要及早提上日程了。”

朱元璋一愣。

倒是对农作物比较熟悉的朱楠眼睛一亮:"对啊!之前仙画说玉米和红薯,还有那什么土豆,都是不怕干旱的!"

他敬佩的看着朱棣,四皇兄果然是当皇帝的料。好不好吃在其次,主要的是先得让人有得吃。

朱元璋大喜过望,终于找到一条破局之路,连说三个对字:"对,对,对!"而其他朝代的帝王们,听到那一连串的灾情记载,也都麻了。汉武帝刘彻缓缓的吐出一口气。

他暗暗的道: “还好,还好……朕在位的时候,气候没什么可怕。”不然,恐怕是连他都撑不住,就更别说那些资质平庸之主了。至于东汉末年的小冰河时期,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那东汉是不是他后世子孙的天下那还很难说呢。况且,若是他此时如此努力的改变时局,历史都还朝着那个方向走了,那他也没办法了。

·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开始赈灾,拨款拨粮,组织灾区重建,指导种植,可能一切都还算好。但那会儿是明末,朝廷和官员们不添乱就不错了。】

地方官收到了来自朝廷的赈灾粮。

“开个粥棚吧。”他眉头一皱: “粮仓里的那些陈米也该都清掉了。还有,米不够啊,放少点儿。"

底下的人一听就懂了,但脸上依然露出谄

媚的笑容: “还是大人想得周到。这群泥腿子怕是饿狠了,不能一下子吃那么饱,稀一点好。"

官员这下真觉得自己周到了,矜持的点点头。

待底下人走了后,旁边的师爷却道: "大人,现在的粮价可是水涨船高啊。"

"你的意思是?"

"大寒之后必是大旱!大人,假如明年真有旱情,那这粮价恐怕还得再涨。到时候谁手中有粮,谁就能发财。钱家米行的东家今天还来邀您赴宴呢。"

师爷的话意味深长。

官员想起官仓中的粮食,也一下子就懂了: “那自然就要。”

大不了,把这些赈灾粮扣下,施完这次粥就不施了嘛,或者是再稀一点……算了,那柴火还得算钱呢。

反正那些泥腿子又不知道朝廷到底拨了多少粮来。

官员打定主意后,施施然的去酒楼赴宴了。

【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起义。】

陕西的高迎祥,也就是李自成的舅父,聚众起义,点燃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米脂的张献忠攻克了成都,称帝立国,国号大西。

天下响应者无数。

如同元末一般,明朝终究无法摆脱封建王朝的三百年魔咒。

【刚刚大抵说的是中原和南方地区。你想想,海南都冷成这样了,那北方得有多冷啊!】【就算是习惯了寒冷的游牧民族那也扛不住啊!】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