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3. 第 163 章 团建(1 / 2)

加入书签

赵村儿大队。

刘三妮儿不算是土生土长的赵村儿人。

事实上,整个赵村儿大队都是战后慢慢搬过来的。

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慢慢变成几十个,过百……然后又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刘三妮儿除了这几年缺席,之前赵村儿大队从无到有一点点儿建立的过程,她都参与了。

现在,村子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还没有彻底翻新,没了从前的影子。

刘三妮儿跟熟悉的乡亲们一说话,乍一回来时产生的陌生感就像是一股烟儿嘭地消失,第二天,老太天就如鱼得水地重新迅速融入回大队。

她家里啥都有,粮食菜都不缺,都是余大舅、余三舅,还有赵柯家送过去的。

但大舅妈高玉兰和二舅妈方红都没让老太太开火,回来的头两天,顿顿来叫他们去家里吃饭,顺带还捎上赵柯母女。

余秀兰不白吃兄弟家的饭菜,过来都带点儿口粮,但总在人家吃也不合适,而且老妈回来,总得招待招待。

于是,今天在余大舅家吃完晚饭,她就提出明天去她家吃。

老太太嫌弃她:“你做那玩意儿,给猪吃猪都没胃口,可怜我外孙女,越来越瘦,小脸儿蜡黄的……”

赵柯在旁边儿点头如捣蒜,故意附和:“就是,自从我爸去省城,我这日子就可怜了……”

余秀兰戳她脑袋,“少在那儿煽风点火,我伺候你还伺候出错了,也没见你孝顺孝顺我。”

赵柯道:“我想孝顺啊,你不是不用吗?”

“我还想多活两年呢,让你个败家玩意儿霍霍东西,还不如吃我自己做的猪食。”

赵柯耸肩,那这就怪不到她了。

以前他们家都是赵建国和赵棉做饭,俩人都不在家,就母女俩自己做。可惜,同样的粗粮,赵建国和赵棉做出来带着粮食本身的醇香,她们做出来就是剌嗓子。

但赵柯比余秀兰舍得放油,她自认为比亲妈做得香点儿。

余秀兰警惕她“败家”,成天看厨房看得死紧。

赵柯不做,偶尔会玩笑两句,不会见天儿地挑剔“不好吃”。

大舅妈高玉兰拿出她珍藏的瓜子儿,放到炕桌中间儿,盘腿儿坐下,笑得一团和气,“那我让你们娘俩直接到家来吃饭,你们还不来,也不差你们一口吃食。”

“我们又不是没家,哪能总在亲戚这儿蹭。”余秀兰说着又挤兑闺女,“村儿里本来就说她不好找对象儿,啥啥都不会,还主动暴露,那不送上去让人笑话吗。”

大舅家的大儿媳文秀儿又洗了一盘柿子,端进来,笑道:“现在谁还会说啊,赵柯这么有本事,那点儿小事儿做不好有啥的,事事都行,让别人没法儿活了。”

高玉兰夸赵柯,“赵柯这么聪明,要是想学,指定能学好,咱们是没必要浪费那个时间在做家务做饭上。”

赵柯赞同地点头,“还得是我大舅妈向着我。”

“可不是,从小我就觉得赵柯行。”

她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她以前也没这么大方。

刘三妮儿乐呵呵地磕着大侄媳妇儿家的瓜子儿,“看见你们都好,我真是开心,他们兄弟俩早去的爹妈要是知道,肯定也高兴。”

余三舅一家此时走进来。

高玉兰咯咯笑道:“老三他们家过来了,我们也是沾老三的光,天天不着闲。”

余三舅道:“那得是沾伯娘的光,要不是伯娘支持我去学木匠,大嫂可没有现在不着闲的日子。”

“对对对,都是伯娘领导的好。”

不闲着,就是有的挣。

人吧,都是这样儿的,眼界提上去,兜里鼓起来,就不计较那仨瓜俩枣的了。

以前,公社轴承厂的工人就是大伙儿心里顶好的工作,赵柯在那儿上班儿,村里人嘴上心里全都羡慕。

如今,当工人,工作体面也轻松,但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互相一合计,去工厂挣钱,没有大队的工分,砖窑、养猪、庄稼的分红,肯定都捞不着了,那还没有在大队出大力挣得多。

之前酸菜厂的名额,余家丝毫不惦记。

大队又是养猪场,又是承包酸菜厂,现在刚盖出学校,加上附近婚嫁打家具……余家木匠活的单都排到年底去了,一天到晚的忙。

两家人一起干,余三舅不藏私,不计较,一起干活儿,挣的钱都是平分,还教侄子们手艺,大舅家占便宜,她心里明镜儿的,人就越来越和气。

兄弟、妯娌、婆媳之间,摩擦都少了。

老太太看他们这样儿,也闲不住,问赵柯:“有啥事儿用的上我,给我安排安排,我这把老骨头得多活动,不然人要待废了。”

赵柯故意作出警惕的表情,“您老当益壮,这妇女主任我可不撒手。”

刘三妮儿说她,“一个妇女主任,就知足了?你还真要一辈子窝在咱们这赵村儿大队啊?”

高玉兰咔咔磕开一颗瓜子,吐掉瓜子皮,道:“咱们这一个小村子,能有多大发展,赵柯都把何东升那养闺女送进文工团了,以后要是好前程,可不能在咱们这儿耽误。”

赵柯送出去多少人了。

大家碎嘴子,连赵柯都不放过,可全大队都认为,想走出农村,对别人来说很难,对赵柯来说肯定轻而易举。

全大队意见统一。赵柯早晚会飞出赵村儿大队。

而赵柯实事求是道:“是百灵自个儿有本事。”

如果何百灵不行,她就是硬推,也推不上去。

更何况,赵柯只是得到了一个消息,帮她报上名,顺水推舟送一程,算不上硬推。

高玉兰又道:“不说何百灵,咱大队小学今年的毕业生呢?”

前些年,赵村儿大队的升学率不高,一来没钱,咬牙供孩子读书的少;二来,不重视教育,确实考不上。

去年冬天的社员大会之后,顾校长和吴老师给大队排班排课,今年上半年学校的课程也进行了整改,课程强度和内容、深度都加强了不少。

低年级打基础,四五年级为考公社中学做准备。

今年大队小学的五年级有八个学生,何百灵和赵小草、杨毅、谷三妮儿都是毕业生,何百灵去了文工团,剩下的七个学生,赵柯和赵新山以及赵四爷等长辈聊过,必须都得送进中学,而且必须要拿到好成绩。

为此,顾校长用心教了半年,甚至放假这段时间,顾校长、吴老师、余秀兰三个人的精力也都在这七个学生身上。

赵柯上过公社的中学,他们临去考试之前,她还特地回学校取经,拿到了前两年公社入学考试的试卷,让他们模拟测试一下。

模拟成绩很不错。

过两天,就是中学的升学考试,三个老师带队去公社参加。

高玉兰这是已经提前盖章,他们能考上中学,并且将功劳全都放在了赵柯头上。

赵柯道:“大队进行基础建设,当然要支持教育发展,但教书的是我妈他们,学习的是学生们自己。”

谁的付出都不能抹灭。

刘三妮儿看出赵柯不太赞同高玉兰的说辞,便侧头看了余岁一眼,道:“岁岁下半年也该升中学了,她成绩挺不错的,正好赶上入学考试了。”

她听了赵柯叫“岁岁”,也从小岁改成了岁岁。

两天的时间,余岁已经听习惯,绷着小脸儿点头,表示她能考上。

沉默而自信。

“我之前都打听好了,粮食关系这边一接手,大队和学校盖个章,学籍就算调回来了,能跟着一起去考。”随即,赵柯对余岁和余欢说,“明天我带你们认识认识同年级的孩子,可以一起玩儿。”

姐妹俩点头。

余岳不在这儿。

他来赵村儿大队的头一天晚上受挫,被叮了一身蚊子包,改成了消极抵抗。

他不出来吃饭,刘三妮儿不给他单做,他就每天跟着余岁余欢过来吃饭,吃完撂下碗筷就走,一句话不跟别人说。

刘三妮儿打定主意要治他,不让人管他,“看他能憋到啥时候。”

嗯,已经憋满两天了。

第三天,刘三妮儿在自家开火做饭,然后就去跟一群老头老太太集合。

大队人进来,又出去,总是不够用。

所以老人孩子也得忙起来。

学校的房体建好了,但里里外外一片狼藉,没法儿投入使用,需要打扫收拾。

刘三妮儿走后,姐妹俩坐在院子里,余岁看书,余欢眼睛盯着外头。

赵柯的身影一出现在院外,余欢便眼睛一亮,“表姐来了!”

余岁放下书,余欢冲赵柯挥挥手,姐妹俩往出走。

窗里,余岳着急,“你俩干啥去?”

余岁没搭理他,继续向前走,余欢回头,“表姐带我们认识朋友,你去吗?”

余岳抱胸,扭头,“我才不去,我的朋友都是部队大院子弟,我才不跟乡下孩子交朋友。”

“哦。”

既然他不去,余欢就小跑跟上姐姐。

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

余岳气得跺脚。

赵柯带着姐妹俩进到学校操场,找到打打闹闹干活的一群孩子,“小心点儿,别砸到人。”

孩子们停下打闹,老老实实地喊“赵主任”,好奇地看着姐妹俩。

余岁站在那里任他们打量,余欢不太好意思,稍稍挪了脚步,站在赵柯身后。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