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 第114章(2 / 2)

加入书签

挨过赵柯揍的赵永军举起雪球,起义一样大喊: "抓人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赵柯想跑已经来不及,几个小子包抄围堵,迫使赵柯进入战场。赵主任终日打雁,反教雁啄了眼。苏荷看着她片刻间就成了雪人,得意的笑。

然后下一刻,赵柯一个雪球穿越距离,砸到她的人中,一小部分还进了嘴里。

"噗噗噗——"

苏荷生气, "赵柯!!!"

随即抓起一把雪,冲动地冲进去,片刻就被砸得晕头转向。

苏荷不服气,一片白茫茫中找不到赵柯的人影,就团雪球砸向赵瑞“发泄”。赵瑞衣襟上挂着一片雪,呆住。苏荷目光一转,对上曲茜茜。

两个人都迟疑了下。

随后,曲茜茜眨眨眼,蹲下抓起一把雪,糊在赵瑞脸上。

赵瑞更傻。

而苏荷再没有犹豫,左右手一起扔赵瑞。

苏教授看着女儿终于恢复活泼的模样,怔然之后,乐呵呵地举起相机,拍了不少照片。有赵柯加入,战局再次扩大,不过几分钟,就开始无差别攻击,敌我不分。

围观的人渐渐遭殃。

赵新山被雪球砸灭了烟,稳重全失。

赵四爷拄着拐杖连连后退躲雪,没有目标又全是目标地骂“没大没小”。

春妮儿被赵芸芸拉进去成为友军,连包小雨和宋瑞这样内向的孩子,也都拿起“武器”..天上的雪花飘,地上的雪球飞。

前线战事激烈,大后方逐渐失守,参战人员覆盖六七岁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段,百人混战彻底打响..

/>

苏教授和苏荷如期离开,村里不少人送行。

上牛车之前,苏教授跟赵新山道: “你们村去省城买拖拉机的时候,报纸应该出了,一定要去大学找我。"

赵新山应承。

苏教授又转向赵柯,道了一句谢。为什么道谢,他没说,赵柯也没问。

1975年3月18日,《黑省日报》刊登一篇名为《防患于未然,大涝之下的“幸运儿”》的文章。

文章只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双山公社赵村儿大队在暴雨之前,挖凿排水渠,有效防涝,保住半数庄稼的艰难过程,以及如何在灾后迅速补救庄稼,补种白菜,减少涝灾损失。

配图选的是赵村儿大队的杀猪宴。

新闻的要素之一,是具有时效性。

半年过去,人们对夏天那场二十年难遇、跨时一个月的大暴雨的关注度早已散去,尤其关于种白菜,半年前报纸早就大书特书,甚至措辞比这篇文章漂亮许多。

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小范围的讨论。

直到两周后,《黑省日报》再次刊登一篇名为《把热血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的文章,三周后,影响力覆盖全国的《群众日报》又刊登一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

配图都是苏教授拍摄的赵柯和十一个知青的照片。

几天后,《青年日报》转载,评论“人力战胜天灾”。《红星报》发布文章:《不负韶华,青春在农村闪耀》。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首都日报》、《广播电视报》、《滇南日报》等数个报纸纷纷报道。关于赵村儿大队在涝灾中“幸存”的故事,彻底发酵。

年轻的返乡知青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担任妇女主任,带领一众下乡知青和农民,在一个偏远山村挥洒热血,从迷茫到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的故事引起大范围的讨论。

不止赵柯的名字,知青们和赵村儿个别社员的名字,都出现在报纸上。

从苏教授的文章开始,就像他一开始设想的那样,赵柯和赵村儿的知青们被树成知识青年的楷模、典范,成为迷茫颓丧中的一支火炬,照亮着一些人的前路。

尤其是赵柯。

苏教授返回到双山公社

,还特地去采访了公社的段书记和吴主任以及赵柯曾经工作过的轴承厂领导,众人全都对赵柯赞誉有加。

只是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读文章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个人魅力。

光明的未来,永远需要双手去创造。努力总会有希望,不努力,只有一场空。学无止境,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青年的热血永远滚烫,永远赤忱……

小小村子里的赵柯,在她还不知道的时候,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偶像,信件如同雪花一般从全国各地飞往北方。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