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章 善谏(2 / 2)

加入书签

对才怪!

【可是大唐朝里的世族多吗?多的!唐高祖能迅速得天下,就是因为他善待前朝的官员,那些个世族们出身的人,他是一个个都厚待着,从前是什么官位,现在就是什么官位。到李世民上台了,这些人还在。因此,朝堂之上就有了很明显的派别,如以山东士族的官员,其中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一派。他们对于李世民的雄心壮志,怎么说呢?要知道其实各地的农民起义反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这些世族的垄断?他们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无田可耕,揭竿而起的百姓们要对付的就是他们,他们能觉得百姓们都是好的?】

【利益冲突的时候,士族们断然不可能认为百姓们的作为是好的,让他们自我反省就更不可能了。对于李世民想要天下大治,他们认定人心是坏的,应该继续实施高压政策。听起来是不是想到秦朝了?秦朝一直以法治天下,不能说不好,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要一直绷着,绷着,结果这越绷越紧,越紧越绷,然后嘭的一下就断了。】

秦始皇!!!他太绷了吗?

【而以魏徵为代表的一派呢?前面我提到过,魏徵少时吃过苦头,还出家当过道士,他是从百姓里走出去的人,他比那些世族大家的人更了解百姓的苦,知道百姓为什么反。毕竟,他可是也参加过反隋的人,现在讨论天

下如何大治,就必须考虑底层那些百姓。各地的起义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完全停止,那就不能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各地安静下来。】

【魏徵提出的意见是,大乱之后人心思治,这种情况下,不宜再推行高压政策,否则只会让天下再一次陷入动/乱之中。况且,魏徵提出,人心思安,百姓们并不喜欢打仗,也不喜欢作乱,可是没有了吃,没有了穿,没有了住,就会让百姓们揭竿而起。】

秦始皇听着若有所思,人心思治也思安吗?百姓其实根本不想打仗,也不想闹事吗?只是因为没有办法,他们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这种时候他应该用什么办法安定大秦?

这一刻,秦始皇瞪大了眼睛看着天幕,这些事他从前没有借鉴的机会,有了天幕,天幕会告诉他,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百姓安稳下来。

【其实如何让天下大治,历史已经给了答案。魏徵反驳封德彝举例,商汤灭夏,周武亡纣,其后皆有太平盛世,岂有大乱之后,民心皆坏的道理。李世民听进了魏徵等人的建议,以静为本,与民休养。魏徵多次劝谏李世民停止兵事,轻徭薄赋,布德施惠。】

秦始皇听到这里,目光扫下方的臣子,这些话,这些话,没有一个人向他进言过。

魏徵这样的人,能洞察天下势,知安天下的根本。这些,这些他也可以,他也能想出适合大秦安稳的办法。现在,一切都来得及。

刘邦表示,这都是同道中人,看他不就如此吗?

【李世民说过,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天下大治,须得以民为本。君民一体,休戚相关。以百姓心为心,事事以百姓为重,天下焉能不安?因此,在碰到事事以百姓为重,不断强调百姓安则天下安的魏徵,李世民是欢喜的。】

【同样,魏徵感受到李世民以百姓为重的为君之道,何尝不惊喜雀跃。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听到这个数据,是不是觉得惊人?历朝历代,谁能比之魏徵?自然,也必须问上一问,谁能比之唐太/宗?】

【自来进谏之人,有多少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当然,魏徵最后能有一个好结果,既因李世民之故,也是因为李世民的身边更多是那些忠良之士,如长孙皇后。这个之

前在讲李世民的时候提过了,在此就不重复了。】

【既提魏徵谏言众多,就不能不细细提一提魏徵向李世民进谏的话。贞观元年,魏徵被擢升为尚书左丞,太/宗对于突厥之患自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因此下令征兵。封德彝上奏出主意,认为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

【李世民细细一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敕令传出,魏徵反对,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李世民能不生气,立刻召魏徵入宫,非让魏徵给个说法不可。敕令往返四次皇帝都没能如愿下发,这里头看到了什么?李世民这个皇帝的权利是受到约束的。怎么说这是好是不好呢?纵观大唐的三省六部制,诚然,那是分了宰相的权不假,但在李世民这里,他也并非只想到分丞相的权,对自己这个皇帝,李世民也是给自己上了一道锁的。】

【三省六部制,好吧,先把唐朝中央的这个官制给大家说一说,免得大家都不太了解这皇帝的敕令都下去了,怎么还能被驳回。李世民一个皇帝怎么被驳得都没办法,只能把驳他的人找过来,跟人好好理论?看这情况,要是没能把魏徵说服,这样的敕令可能还是发不出去。感觉咱们太/宗这皇帝当得好像还不如朱元璋?咱们太/宗有那么憋屈的吗?】

李世民!!这叫憋屈吗?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