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5 章 【玉麒麟】1.3(1 / 2)

加入书签

桃夭还是决定去安慰一下她那个柔弱无助又爱哭的亲爹,免得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再雪上加霜了。

不过作为才五岁的幼童,她也不能表现得太过于异常——虽然就她目前显露出来的天赋异禀,便足够异于常人了。

“娘,我想要去太医院学医。”

曹皇后正抱着香香软软的宝贝女儿看书,看的还是关于前朝的史书《旧唐书》,好巧不巧今日还到了女帝武则天的序章。

桃夭的目光在那上面短暂掠过,然后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曹皇后看《旧唐书》的目的不明,此时听了女儿的话,下意识就一顿,待翻过一页书之后,便语气温和坚定的说道:“玥儿若是决定好了,那便去做吧,母后会一直都支持你的。”

在私底下桃夭一向都是喊娘和娘亲,只有在正式场合和有外人在时才会喊母后。此时此景,曹皇后如此一说,既是让她放心大胆去做任何事情,亦是在暗示自己的支持和准许。

“父皇身体一向不好,又要忧心朝政,实在是辛苦。我现在年纪尚小,不能为父皇分忧,若是能习得些许医术,应该是可以让父皇身体康健些的。”

桃夭这般说着,随后又看了几眼那本《旧唐书》。这是五代后晋的翰林学士刘昫所著,在大宋一朝很是受欢迎。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册书还是曹家送进宫来给皇后捧读的。

这里头的含义可就太过于耐人寻味了。

大概是因为本朝大体上都继承了唐朝的制度,再加上现在的大宋并未遭遇靖康之耻和南迁逃亡的苦难,国朝思想和风气都趋向于活跃开放,女子读史写诗作词那就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这时候程朱理学连出现都没有出现,而唐朝的强大繁盛又是出了名的,故而从天子到大臣,再至平民百姓,大多数都很是喜爱前朝盛唐的。

甚至为了总结盛唐的典章制度以供大宋王朝借鉴参考,她的亲爹,也就是宋仁宗后面还下诏重修《旧唐书》,从庆历四年到至和元年期间再二催促,参与其中的都是像欧阳修这样的大宋重臣,最后严谨审慎根据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等修订出了《新唐书》。

桃夭严重怀疑仁宗一朝的大宋君臣很是景仰和羡慕唐朝的强大盛世,并心心念念的也是强国富民,想要开创一个大宋盛世。

只可惜梦想是好的,但能力却是有多糟糕就展现得多糟糕。要不是后面有留下千古骂名的宋徽宗等父子兄弟二人做对比,几乎算得上是毫无作为的仁宗也得被拉出来痛批。

“你有这个孝心就好,若是你父皇知晓了,必然会十分欣慰的。”

曹丹姝已经当皇后当了六年,不说对官家的性情脾气摸得十分清楚,但也差不多了解了七八成,知道那就是一个看重诗情画意风花雪月多过脚踏实地干正事的男人。说难听点就是像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文人,而不是能庇护万民开疆拓土的帝王。

如果桃夭能知道自己娘亲心里的理智评价,

怕是都要直接点头认可——他爹就是那一种喜欢风花雪月要多过黄金白银的人,在他眼里,可能一朵美丽的花都要比金银珠宝那些红尘俗物要雅致些。

但凡他不是大宋官家,那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男人,喜欢美人喜欢吟诗作词喜欢烹茶对弈,天底下的男人是什么模样,那他就是什么模样。

除开他的天家身份不谈,那赵祯这个人就是平平无奇,连史官都不会为他写下一个字。

可偏偏就是这样几乎挑不出什么优点的男人,却是受天下万民奉养的帝王……她实在不知这是大宋帝王的不幸,还是大宋臣民的不幸。

桃夭知道自己才五岁,即使是个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但为了不让别人把下巴和眼睛都给震惊掉,她也得勉强有点五岁幼童的模样。

至少不能在这时候看破曹家和她母后之间那心照不宣的皇太女兼女帝培养计划。

再比如在多次看到自己爹爹病倒,然后又被宫里的太医给治好之后,那她就可以有一点点天真的想法——用一腔诚挚浓烈的孝心去为父学医!

这不得把那个多愁善感又心思细腻的柔弱爹爹给感动到哭了?!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本来还躺在自己寝宫里悲伤抑郁的赵祯,一听到自己的宝贝女儿居然奋发图强为父学医时,那就是立刻垂死病中惊坐起,瞬间就容光焕发起来。

“宸宸那孩子实在是……实在是让我这个做父亲的无地自容!”赵祯满含热泪的感叹道,真心实意的觉得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不称职,居然还要女儿如此担忧他的身体状况,甚至还到了要拜师学医的地步!

尤其是他女儿每日还要卯时晨起读书习武,本来就足够辛苦了,结果现在还要为他这个爹爹学医……因为没有人胆敢随意抬头直视天子龙颜,于是在遇到和说到感人肺腑的事情时,赵祯都是习惯性的想哭就哭,待哭到深处时,甚至还会有龙袍拭泪。

但凡赵祯的为人处事和帝王之威能跟唐太宗李世民像个两二分,熟读史书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他这是在学习太宗文皇帝做一个性情中人。

赵祯在哭完一场之后,立刻就让宫人为自己整理衣冠,随后便起身风风火火的感到仁明殿,想要阻止女儿学医。

虽然赵祯对医术什么的没有太多涉猎,可要成为一位医术精湛的太医,那无疑是要下很大苦工夫的。有大图谋和愿意尊重女儿决定的曹皇后没有异议,却不代表赵祯这个官家没有反对意见。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