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4 章(1 / 2)

加入书签

睢阳之战的实况讲完之后,天幕终于暂时平复了一段时间。

武周的宫闱之内却突然传下了一纸诏书,入宫觐见的豫王父子出宫的时候就只剩了一人,据说是天幕上所讲的那个未来的闯下大祸的人君被留在了宫中。

与此同时李家和武家各家的幼子们也被武则天以膝下寂寞的名义,宣召入宫陪侍。

一时之间朝野震动,隶属于各种势力的朝臣们纷纷上书,试图揣摩圣意,然而却未尝得到一个明确的回复。

年幼的李隆基就这样被留在了宫中,他又想起来的时候祖母对他的问话,倘若给他这个当天子的机会,他是否愿意?

这心中的答案,早已预演过千遍万遍。

当然了。

不管这一条路是尸身血海,还是众叛亲离,他都势必要得到。非要论起来,昔日的太宗皇帝也杀兄夺位,可是海清河晏,治下一片清明,有此千秋之功,在将来青史上有谁还会刻意在意当年的污点呢?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也未必只有他。当下之世本就是千秋未有之变局,谁又不想搏一搏天下之主。

当然时空另一端的苏扶南对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察觉,她只是准备好了新一期的视频。

【睢阳之战后,唐廷几乎已经彻底反守为攻。而这里就不得不又提到一个人——郭子仪。】

随着天幕的再次缓缓展现,苏扶南温柔又平缓的声音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郭子仪,相比于之前我们提到的很多唐廷名将,郭子仪的知名度无疑是很高。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标签,再造大唐,功高盖主却得而善终,他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眼里的千古第一名臣,那个在大唐的薄暮余晖里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忠臣。】

苏扶南说到这里突然顿了声,才继续说道:【可是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可能郭子仪终其一生能在青史上留下的笔墨也寥寥无几。不过历史没有假设,唐初到盛唐所出的名将就像浩瀚银河里的星辰,想在这里脱颖而出,实力和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

刘彻听到这里突然沉思,天幕的直播经过了这么多次之后,他当时突然对这个后世的唐朝有些兴趣。

这兴趣自然就名将身上。所谓忠臣良将,那个不是自古君王梦寐以求。

一个王朝的开端,君王起兵,一呼百应,乃至逐鹿中原,平定天下,通常都是这个王朝最武德充沛之时,然而当时间推移到王朝的中期或者末期,都会滋生出许多弊病。

周王联合诸侯讨伐无道,最终分封诸侯,彼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是何等的气魄?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天子式微,诸侯做大。秦人覆灭六国一统天下,赧王却债台高筑,祭祀断绝。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使秦国从一个诸侯不与之会盟的偏僻之地,一举图强。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始称皇帝。

然而呢?这个统一的

天下的王朝,竟然终究只有几年的寿数。始皇帝崩殂不足一年而已,天下哗然,反叛四起。但没有千世,万世,反而最终落得一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归根结底这是什么原因呢。

周制分封,以宗法为纽带,名义上土地只不过是周王分封给各地诸侯的,然而,诸侯世代积累之下,逐渐势大,封国之内庶民只识诸侯,而不明天子。待到王室衰微,各路诸侯自然群雄四起,争霸与中原。

秦废除分封而选取郡县,得中央直接对地方郡县进行管辖,这个方法虽好,可惜,秦灭六国之后,时间过于仓促没有办法遴选官吏,而是仍然用了大量的六国旧贵族旧官吏,再加上秦法严苛,致使上下离心。

所以归根结底,原因不过是两个。

一个是天子只有一个,管理天下却不能只有一个人。另一个则是,底层的庶人也要有一条足够可以上升的通道。

刘彻想到这里突然叹了口气,别说王朝末年了,就是现在匈奴也是他的心腹大患。现在他有卫青,又有天幕说到的霍去病,或许能保证大汉一时无虞,可是然后呢。

只要匈奴一日未灭,或者说就算灭了,也难保那片土地不会再滋生出一个异族。可是名将难寻,这可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卫青霍去病还是因为外戚的身份入仕的呢。

就没有一种办法,能真正的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吗?刘彻沉沉思索,文帝之时,曾下诏令全国官员举荐忠良之士,这种方法虽然仍有弊病,可对当下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可惜,最多不过选一些文士,却没有武将。

【史书上开头介绍郭子怡的字句很简略。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以“异等”的成绩通过武举入仕,最开始只是补任了一个九品的官职,通过累计功勋以及当时种种的巧合和运气加成之下,才升迁至九原太守。】

对了,科举。

刘彻恍然想起这个词,也是他从天幕之上学到的,后世的朝廷选官以此法选才,将天下之英才汇集一堂,择优而录。

是个好方法,只可惜,汉儒很多都家传之学,现在太学初兴,加之后世所用的“纸”还造价过于高昂,科举之法还是过早。

不过,武举。

这倒是未尝不可一试。先从军中有功之士卒开始,考问其骑射,用兵之略,或许其中不乏有能之辈。

天幕之上的苏扶南倒是对这一切浑然不觉,继续缓缓讲述起来。

【可惜唐朝的名将不少,一直在安史之乱前,郭子仪都没有留下大多出色的战绩。反倒是因为母亲过世,必须在家守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几乎是很难再往上一步。】

【可是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在唐朝无人可用的情景之下,仅仅守孝两年的郭子仪被迫夺情,帅朔方兵马讨伐安禄山。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所有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点。】

天宝十四年,郭子仪先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击败叛将高秀岩于

河曲,且一鼓作气收复云中、马邑,开通东陉关,被加封御史大夫,从此开始平步青云。

不过安史之乱开始,安禄山的叛军可谓是势如破竹,叛军轻而易举的就攻克了常山顺势占领河北,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次面对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举荐李光弼任节度副使,受命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复常山。

天幕上的画面,是很快的一匝一匝闪过。

这也是一场相当精彩的大胜仗,历史书上只用了寥寥数语来描述。

苏扶南在于图上用记号标出了两军行进的方向,李光弼接到玄宗的诏书以后立即率军五千从北方出发赶赴战场与郭子仪会师,两人共同东出井陉关,击破了史思明率领的数万援军,而且还乘胜追击,进而收复了藁城以及周边十余座县城,而向南收复了赵郡。

当时的常山,自从安史之乱开始之后,就一直是战场,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李光弼就在此命人收敛了尸体,在祭奠时,许下誓言,一定平定叛军。

很快,击破史思明的大军不到二月,冠军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史思明、尹子琦、蔡希德等大将,率领敌军来势汹汹,只是可惜了,这所辖的数万人好像不过是纸老虎一般。郭子仪与李光弼联合起来几乎是一击即破,他们与这群叛军善于嘉山,突然一举斩首万余人,生擒四千。最后史思明仓皇之间逃回博陵,据史书记载,他的状态可谓是狼狈之极,他坠下马来,发髻散乱,全靠一双脚拼命回逃。

这场战役直接震慑住了河北全郡,原本已经投降叛军的城池纷纷斩首了敌军的守将,以迎王师。

苏扶南的声音适时补充:【也简单介绍一下李光弼,同样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他其实本来是契丹人,父亲还是契丹的酋长,不过在他父亲那一辈已经归附于唐朝。但是他虽然有父辈的恩荫,本身也是功勋卓著,仕途却不算顺利。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安禄山继父的侄子)想要嫁女给李光弼,却被李光弼称病推辞,这是属于她的机会,就这样被耽搁到了安史之乱。】

【说句题外话,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唐朝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是来自于其他民族,比如说安禄山,还有之前提到的哥舒翰也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其实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唐朝之前,本来就已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乱世,胡汉杂居混血本身是在所难免,唐朝的前期是在不断扩张的,想要统治好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本身就要有足够的包容度去兼收并蓄。用武力的镇压或许可以平息一时,文化的辐射才能最终促进民族融合。在今天,我们看不到内迁并入汉朝的南匈奴,没法分清汉化的鲜卑,不是因为这些民族真的凭空消失,而是血缘和文化已经相互融合。】

【这也是我做本系列视频的目的,向大家介绍历史中曾经存在的苦难,并非是想向大家宣扬仇恨,只是揭开历史上黑色的一角,兴衰成败终有时。好了,我们再把话题转移回去。】

猛然间听到这里,始皇帝嬴政突然抬眸,那双一

向坚毅的眼眸之中,不知道闪过些什么,又突然低声叹气。

秦一向是对土地渴求至深的,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北击匈奴,南取百越。甚至到了现在,要去东方寻找那海上的仙岛。

可是其中的弊病,他也并非是不知道的。秦吞并其余六国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秦人的官吏数目不足,必须任用六国旧民或者说是旧贵族,这些人真的能与秦是一条心的吗?

他沿用商君的旧法,强行厘正了法度,可是所谓的如书同文,车同轨,哪有那么容易?

六国各自的法度早已经根深蒂固,而秦还要逐步的扩大。已经快要腐朽的缰绳,那还能拉住衣架极速飞驰的马车吗?

或许,还有必要再次变法。

天幕的出现确实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如果真的能妥善利用好后世的资源,或许他不必想象秦的千世万世,在这一世,就能拥有更加无可比拟的功绩。

他的眼神陡然间再一次炙热起来,手中的竹简散落在桌案上……

【按照之前我们说的时间线,随着战事逐渐焦灼,哥舒翰败降。李隆基不得以入蜀,而此时他都威望已经几近消散殆尽。于是诸位将军拥立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而这个时候的唐军,原本的低迷的士气虽然开始回暖,却仍然处于节节败退的阶段,甚至发兵征讨的主力折损大半。】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