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6. 秦王政养儿 二更合一,289w营养液……(1 / 2)

加入书签

秦王政九月底出兵,十月攻占大梁城。

廉颇花了两个多月慢悠悠地扫平魏国全境,赵国、燕国和楚国都没有出兵援助魏国。

因为楚国正在内乱,而赵王偃又双叒叕去打燕国了。

项燕迎回公子启,拥立公子启为楚王,大军回楚国围了陈都。

他找的借口很好。他说李园、楚王后害死了先王,自己找到了证据,要为先王报仇。

项燕当然没找到证据,但他误打误撞说中了真相。

原楚王后已经被尊为太后。李太后本来心里就有愧,也埋怨兄长李园。

自己的儿子是太子,楚王身体不好,没几年就会死了。到时自己的儿子顺理成章继位,为何非要谋害楚王?

但她无法忤逆兄长,只能做了那等恶事。

当项燕举兵反叛,要为楚王报仇的消息传到楚王宫时,李太后承受不住压力和愧疚,自缢身亡。

李园和李太后谋害先王的事,楚王悍并不知道。

他很敬爱自己的君父。特别是君父放逐公子启,重立他为太子后,他与自己君父的感情就更深了。

当李太后自缢,楚王悍猜到舅父和母后恐怕真的谋害了君父,心神崩溃,一病不起。

李园虽然对外宣称李太后是愤怒项燕的侮辱而以死证明清白,楚王悍因母丧而生病,但楚国贵族一直瞧不起李园的出身,李园之前又太嚣张,许多人落井下石。

很快,就有楚国贵族开城门迎公子启和项燕,李园被灭满门,楚王悍被杀,公子启继立为楚王。

项燕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封君,号“临武君”。

楚国的临武君和秦国的武安君一样,并非以封地为号,有特殊含义。前任楚国临武君是楚国名将景阳。虽然景氏和昭氏叛出楚国,自立南楚国,楚国将领仍旧以这个名号为荣。

楚王启给项燕增加了封邑,但项燕并不满足。

项氏原本起源于春秋项子国,被齐国所灭,后归属鲁国。楚灭鲁后,这片地方又到了楚国手中。

损失惨重,连族人都被掳走的项燕希望能将项城作为封地,以在祖先面前洗清族人被掳走的屈辱。

但秦国把楚襄王从郢都赶到陈都后,位于淮水和黄河正中间的项城地理位置很安全,已经成为楚国陪都。

现在项燕想要楚国陪都作为封地,楚王启怎么可能同意。

项燕不肯退让,忍了很久的牛脾气涌了上来。

他因为楚国全族被俘虏,没有叛了楚国,还去迎接公子启回楚国继任王位,把那昏庸恶毒的楚王悍和李园赶走,可谓是楚国的救国之人。

若没有他,楚国都已经被灭亡了,楚王启还在魏国逃亡。

现在楚王启靠着他当了楚王,只是一个项城而已,居然都不肯封给他?只给一个临武君打发他?

难道他的功劳和为楚国承受的屈辱,还不够楚国换一个陪都吗?!楚国又不止一个陪都!!

项燕以为自己护送公子启回国之后,就能左右楚王的决定。

但他没想到,等他带兵回国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楚国三氏,屈氏一直跟随楚王身边,在楚国内乱时默默发展势力,现在展露出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视。

在项燕带兵南征(抵御秦国)北战(抵御秦国)的时候,屈氏的兵丝毫未损,拱卫陈都。

南楚国灭后,景氏、昭氏两族许多贵族北迁投奔楚国。

芈姓一族打断骨头连着筋,哪怕曾经反叛了,现在带着家丁私兵来投,楚王仍旧欣然接纳。现在景氏和昭氏的北逃贵族都在屈氏的管辖下。

别说屈氏,就是景氏和昭氏野心再大,也不希望外姓人当楚王。

南楚国灭,更让他们看到了楚国的“天命”——楚王还是得楚王一脉来当,我们芈姓贵族还是乖乖在一旁敲边鼓,就算将来亡国了也还能投奔秦国当个贵族。

秦王政的长子又是芈姓女所生,他们退路宽着。

楚王启本身也并非庸人。

他逃到南楚国之后,和南楚国许多贵族都有交情。

在他回到陈都之后,就悄悄联系北逃的南楚国贵族,向他们许诺,恢复曾经南楚国还未分裂时,景氏和昭氏在楚国的待遇。

景氏和昭氏也不是所有人都去了南楚国。他们留了一半的人脉在楚国作为退路。即使因为楚王厌恶他们,两族地位变低了,但也比寻常贵族强上几分。

楚王启许诺之后,景氏和昭氏立刻团结在楚王启身边,成为楚王启的“直属力量”。

楚王启又说服屈氏。景氏和昭氏另立南楚国,也不过是芈姓自己人闹腾,兄弟之间吵架打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我们老楚家的事,与项氏何关?

楚王启也不是过河拆桥的人。临武君的封号可以给,封地食邑可以增加,甚至他项燕想要当令尹都没问题。但项城作为楚国陪都,是万万不可封给他人。

项燕非要项城作为封地的事,也被楚国其他卿大夫所警惕。

因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国君地位的“神圣性”已经被打破。各国君王都会警惕手下大臣势力太强。

何况楚国还经历了南楚国的分裂,只是强行靠着“芈姓的都是一家人”,把楚国分裂说成“分封”来挽救楚国的尊严。

项燕现在就要陪都当封地,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其他人根本无法想象。

他们纷纷上门劝说项燕退一步。陪都对楚国的政治意义太大,项燕把握不住。如果项燕肯退一步,他们一定说服楚王,给项燕的食邑再加一倍,这不比项城好?

但这次项燕就铁了心要项城。

在春秋战国一众老贵族心中,祖先和族人比什么都重要。项燕失去了他的族人,如果不能得到能让他在祖先面前扬眉吐气的成果,他就寝食难安。

何况,在楚国上下都在反对他的时候,项燕也感到了危机。

项燕身边的门客进言:“楚王一脉出了名的刻薄寡恩。曾经拉了楚国一把的吴起、屈原和黄歇后果如何,将军你是知道的。项城在淮水与黄河之间,距离秦国最远,城池也很坚固,将军才能安心积蓄实力,以免赴了那三人的前车之鉴。”

项燕看着地图上项城的位置,深知门客说得对。

他冷静下来之后,也明白楚王启为何不肯将项城封给他。

魏国和韩国都已经覆灭,陈都离秦国太近,楚王启大概是想迁都陪都项城。

正因如此,自己才更应该将项城拿下。

哪怕项城只是他名义上的封地,楚王启和楚国那些芈姓贵族逃往项城的时候,都得看他脸面行事。他就不会再受到如此桎梏。

失去族人的痛苦,被楚王背叛的愤怒,已经让项燕那一颗忠于楚王的心发生了很大改变。

他仍旧忠于楚国,但不再信任楚王。

芈姓三氏的兵在项燕眼中就是一碰就碎的乌合之众,他就不信这群人敢真的与他打一场。

项燕将自己的将印牢牢握在手中,又对手下将士宣扬楚王启想要过河拆迁,芈姓三氏想要抢夺他们的功劳,逐渐将这支他从秦国战场上带回来的军队,真正打造成他的私军。

楚王启和项燕谁也不肯后退,国内局势岌岌可危,一触即发。

秦王政得知此事后,曾一度想趁机出兵攻打楚国。

但他受李牧教导多年,又得白起和廉颇点拨,对战局把握比平常人敏锐,细思之后冷静下来。

现在并不是攻打楚国的好时机。若秦国攻打楚国,楚王启和项燕可能因为外力强压而各退一步,联合抗秦。

他要给楚国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楚王启和项燕不用操心外部情况,全力相互消磨。

这统一战争,秦国当然损失越少越好。他有耐心。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都按捺住自己的野心,耐心地将统一的功劳交到他手中。他怎么能没有耐心?

秦王政在改元之后,立刻封扶苏为太子,并厚赏华阳太后和其娘家,给外人一种提拔国内楚系外戚的错觉。

他还封芈姬为八子,是后宫第一个有分位的女人。

至于为何不封芈姬为王后,秦王政也有足够多的借口。

芈姬生育扶苏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秦王政不希望王后早逝,这不吉利。如果芈姬的身体能够好转,他在统一天下之后就封芈姬为王后。

饼画上了。

在魏国种地的朱襄听到此事,心情十分复杂。

政儿倒是不屑于做杀母留子的事。所以他给了芈姬这个许诺,就是确定芈姬活不长了。

朱襄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一把脸上的灰土,叹了一口气。

田埂旁,看着朱襄在地里忙碌,东抠一坨泥土看看,西抓一把枯草闻闻的魏国士大夫都满脸鄙夷。

在传闻中,长平君朱襄有识地之能。他会亲自来到农田耕种,观察农田的情况,告诉农人最优的种植方式。

只听传闻时,他们对长平君此举诸多夸赞。

但亲眼见到朱襄如老农般在地里忙碌,尘土和汗水混作一团,笔直的身形在农人面前佝偻时,他们捂住了口鼻,即使想要装一装,也难以控制地露出了恶心反胃的神色。

朱襄已经很习惯了。

后世人天天把“种田”是天赋挂在嘴边,又有多少人面对泥土、汗水、肥料的臭味,不会恶心反胃?

这是生理性的,很正常。

真实的种田就是这样,不土不脏不臭不累就不是种田。

朱襄下地还算少了,只是指导而已,所以他的背还能挺直。

若寻常老农到了他这个年龄,背已经在日日躬身中直不起来了。

他的脏是一时的,农人的脏是一辈子的人。他把这群魏国士大夫拉到田埂旁看他种地,然后他会把这群魏国士大夫赶到田地里与他一同种地,不是指望他们会萌生农人真辛苦的感悟,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庶人的生活有多难,让他们抓紧现在的富贵。

许多士人在热血上头的时候都会吼一句“不如挂印归去,当一个自耕庶人”。

大多数人这样吼的时候,是不知道“自耕农人”有多苦。

即使他们口中的自耕农人,地位其实等同后世的中小地主,并非真正的农人。

春秋战国从士人沦为庶民的人就是最初的中小地主阶层,也就是“寒门”的雏形。之后除了如杜甫等少数文人看得见低到尘土里的人,其他诗词歌赋里的“庶人”,基本就是指的“寒门”。

中小地主的生活比农人好多了,若拿到现代来说,那也是真的苦不堪言。

地主和地主婆都是要下地干活的,只有丰年才有白米白面吃。年岁不好也会忍饥挨饿,甚至沦为流民。

即使是丰年,他们也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吃肉吃到饱,喝上一点浊酒。

而现在的士大夫阶层还是半个奴隶主。他们是真的脚不沾地。

朱襄就要用泥土来教育他们,若他们不服从秦国,要去做那自耕的庶人,这样的苦你们吃得了吗?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