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9(1 / 2)

加入书签

竹和司星北带去剧院的木偶;第三个便是刚刚被烧死的那个与彩衣一模一样的无名?替身木偶。

宋芸生死的时候有火柴声,后两个则没有。

如果?把有火柴声的火,称为“有声之火”,把没有火柴声的火称为“无声之火”,进一步分析后面这两个死于“无声之火”的木偶,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其实是《若兰行》这首曲子,而并不是舞蹈。

巫浔竹带去剧院的那个木偶并没有被操纵着跳舞,但它也死于了“无声之火”。

所以不妨推测,其实舞蹈本身并不是导致木偶被烧的根本原因?。

刚刚死在李师傅手里的那个木偶,如果?没被操纵着跳舞,光是听?李师傅唱了《若兰行》,恐怕也会被“无声之火”烧掉。

当然,庭院里还有许许多多躺在地?上的木偶,也在刚才一并“听?”到了《若兰行》,但它们没有被烧掉。

所以,木偶被“无声之火”点燃,还有一个前提——“登台演出”。

李师傅刚才操纵那只木偶表演,相当于一次登台演出。

被巫浔竹放在剧院戏台上的那只木偶,也相当于登台演出。

这种情?况下,它们又都听?了《若兰行》,于是被烧死。

无论如何,木偶是否能?取悦邪祟,能?否被视作献祭成功,跟舞蹈无关。

那么?这所谓的舞蹈就一定是个幌子了。

如果?说看完那些回忆的时候,沈明烛还有百分之十的疑虑,现在他?已经?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李师傅就是要害大家。

这场舞一定会对大家不利。

可是他?放任了陈玫操纵木偶跳舞,并且他?们所有人一会儿也会操纵这木偶跳舞,是因?为这场舞不得不跳。

这是通过?推理可以得到的结果?——

邪祟可以暂时被分为两类,一类点火需要火柴,点的是“有声之火”;另一类则不需要火柴,用的是“无声之火”。

进一步分析的话,使用“无声之火”的邪祟,烧死过?的对象包括三种:

一种正如刚才分析,是沐浴过?《若兰行》这首歌的、并且符合“登台演出”这一条件的木偶。

第二种,则是念过?那首《木偶诀》歌谣的人,比如薛田。

第三种则是16岁的蔡正光。

暂时把他?归于第三种,是因?为目前还不知道他?触发了什么?才导致的死亡。

至于另一种使用“有声之火”的邪祟,仔细分析,它用火柴烧死的对象,其实充斥着“模仿”的痕迹。

它最先烧死的,是陪宋宛演了一场现代剧《醒》的宋芸生,其后它烧死了陈泊、宋直。

陈泊和宋直的死显得非常刻意,就好像是有谁故意在激化在场还活着的人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怀疑。

偶人宋芸生的死其实同样也很刻意。

作为木偶,宋芸生被宋宛带上台,符合“登台演出”这个基本条件,但她并没有听?到《若兰行》,所以她没有被“无声之火”烧死。

但她偏偏死于了“有声之火”,为什么??

答案很明显了。

暂且把这个制造“有声之火”,也即会用到火柴的邪祟称为X的话,可以发现,它的行为很有设计感——

它分明在模仿那个能?制造“无声之火”的邪祟实施烧木偶的行为。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