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3(2 / 2)

加入书签

“但是我有个想法。”鱼年闻言忽然说。

沈玉看他:“什么想法?”

“我想在还能扮女装的时候,留下一部电影,由我饰演女主,玉哥哥你说好不好?”鱼年征求沈玉的意见道。

“当然好。”沈玉毫无意见。

“但是只能先拍下来,上映就等我们公开之后,不然如果先上映,我那个‘沈夫人’的身份就要被人猜到啦!”鱼年又说。

“交给我吧,我让人先去写剧本。”沈玉说。

“好。”

吃完早餐,两人骑车游玩,第一站就直接骑到了圆塔。

他们到的时候阳光满溢,这座十七世纪的独特建筑有大半都暴露在了金色的光芒里,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和沧桑在这一刻仿佛被光芒拂去,一眼望去只觉得这座圆塔壮丽又夺目。

圆塔位于市中心的古老拉丁派建筑群中间,它与教堂相连,上方高悬一口大钟,曾经圆塔被用作天文观测台,但在十九世纪因为游客带来的噪音,天文观测台就已经改成了观光景点。

原本的图书馆改为艺术走廊和音乐厅,只有与圆塔相连的教堂仍然开放,向人们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

两人在圆塔后将自行车停下,绕到满是浮雕的入口处。

圆塔没有台阶,是一条螺旋形的斜坡通道,条形石块铺满地面,之所以这样建,当时是为了可以骑马登塔。

圆塔的窗框非常古典,是双层中空对称的设计,而且向外延展,有一个台阶,使得窗边成了小小的休憩之地,窗台的宽度能坐一个人,塔内墙面与顶部纯白一片,却又会因为洒进来的阳光的缘故不断变幻色泽,窗框在光照下投射到了墙面上形成竖长的光斑,圆形的建筑使得每一扇窗的光照都不尽相同,而坡道上什么都没有,几乎每走五步就有窗,因此目光几乎都会被每一扇窗吸引过去,窗外的景色和光影皆各自成景,让鱼年想到了有一年沈玉给他带的小礼物,万花筒。

“这样看出去真像一幅画。”鱼年站在台阶上,正对着其中一扇窗外的景色说道。

沈玉站在他后面的台阶下,差不多同一个视角,方格子窗框,窗外绿顶红瓦,也有灰顶红墙,再加上光影不经意间的投洒,真的是美如一幅画,而这样的窗景,用相机拍下来会少了许多味道,必须用双眼去看去体会,才会觉得自己是身处在这样的风景中的,而不是旁观者。

鱼年和沈玉就是如此,他们外出游玩很少用相机,他们更喜欢用眼睛去看,去感受。

有个学者针对如今的朋友圈现象有过这样的评价:旅游是给别人看的,实际上当你拿起手机拍照的时候,你也一样是个旁观者,而不是正在看风景的人。

你想成为生命的旁观者还是当事人,选择权都在自己的手里。

两人看了会儿,再往上一直绕到塔顶。

圆塔的确不高,登顶之后能眺望哥本哈根全景,却远不到俯瞰的程度。

各色建筑鳞次栉比,屋顶都是彩色的,一眼望去连绵错落,近处房屋整齐排列,每一扇窗户在光照下显得耀眼明亮,成群结队的鸟儿们飞落至某片屋顶上,如同占据高地的一群小霸王。

如今时间还早,游人不多,三三两两的,这让两人在塔顶流连了好一会儿。

骑自行车的好处就是走街串巷,鱼年贴近栏杆往下直望,找到了他们刚刚来时的路。

下去的时候,鱼年指了指随便一扇窗的小台阶,凑到沈玉耳边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