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章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2 / 2)

加入书签

崔道义站起了身,还没等他开口,王扶便道:“燕京京剧团的汪曾琪同志!”

崔道义走上前跟汪曾琪握了握手,他和汪曾琪早些年就认识,那个时候崔道义才刚刚参加工作。

两人寒暄了几句,崔道义又给汪曾琪介绍起了身边的林朝阳。

“这位是林朝阳同志,笔名你应该听过,许灵均!”

汪曾琪面露讶色,“没想到红遍大江南北的许灵均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位同志。”

“您过奖了。我看过您的散文,写的真好。”林朝阳客套了一句。

闻言,汪曾琪的脸色更讶异了。

汪曾琪出身西南联大,从1940年便开始写小说和诗,早年颇有才名。但因为创作难以糊口,便委身在联大同学办的中学里当了几年老师。

建国前夕他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算是参加了革命。50年调回燕京,成了燕京市文联的文学编辑。

当时燕京市文联先后搞了两个刊物,便是如今《燕京文艺的前身。后来他又调到了民间研究文学会,任文学编辑,就为了涨两级工资。

民间文学研究会有自己的刊物《民间文学,汪曾琪在任编辑期间,写了不少散文,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燕京文艺等刊物上。

但在之后,政治环境波云诡谲,汪曾琪吃了不少苦头,虽有不少创作,但都集中在了京剧样板戏领域,都算是集体创作,蹉跎了些年华。

他讶异之处是在于,以林朝阳的年纪能看过他的散文,必然是博览群书才有可能。

这个时候五十年代的杂志、期刊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

“我在燕大图书馆工作,闲暇之余喜欢看书。”林朝阳笑着解释了一句。

汪曾琪了然的点了点头。

后世人知道汪曾琪的大名,大多是因为《受戒,八十年代初汪曾琪凭借在文坛名声大噪,此后又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和散文,成为八九十年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现今这个时候,汪曾琪才从嗡嗡嗡的泥泞中挣脱出来,连一篇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发表过。

多年的蹉跎让汪曾琪在当今的中国文学界名声不彰,但对于燕京文学界的老人儿来说,他的名字却并不陌生。

在《燕京文艺时,他是老舍先生的得力干将;在《民间文学时,他虽名为编辑,实权却是编辑部主任;哪怕是在燕京京剧团样板团时,参与创作的也是《沙家浜这样的知名剧作。

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谈,汪曾琪在燕京文坛的名声不算小,交游的也都是林锦澜、邓友枚这样的名家。

他今天来《人民文学,也是王扶几次登门相邀,看中了他新写的小说《骑兵列传。

这部小说是根据1974年他在草原采风,写京剧《草原烽火剧本时,在内蒙古了解了几个老干部的革命经历写出来的。

恰逢其会,林朝阳与汪曾琪聊了几句,然后便向崔道义告辞。

送完了序言,《小鞋子的单行本出版就没有林朝阳需要操心的地方了。

这个十一,他没有休息。平日里同事们没少替他顶班,他偶尔也得还还人情了。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