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议(1 / 2)

加入书签

“恭送明公。”宛城之外,以幕府军司乐凯为首,数十僚佐齐齐行礼。

朝廷的动作还是很快的。

与给河南坞堡帅授官拖拖拉拉相比,由尚书令庾珉亲自督办的给“有功将吏”授官的行动非常迅速,一日内即核准完毕,开始走流程,前几日便已发下官服、告身、印信。

话说天子从坞堡帅们那里还是搞到了一些粮食的。

总计十余人被授予了并州、冀州的县下佐官,获得了六十万斛粮食——目前已到货十万斛,这个数目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坞堡帅们其实不太在意能不能实际当官,他们也不会去并州、冀州。事实上,能有个官身就可以了,这是政治地位,无关其他。

但宛城幕府的僚佐们是能够实际管理南阳诸郡国的。

这是一个综合了南阳、顺阳、新野三地士族高门子弟的班子,在地方上影响力很大,至少可随意操控这三個郡国。

至于义阳、随国二地,则影响没那么深入。

已划归梁州的魏兴等郡,更是不可能管辖,当地已实际自治,或者倾向于梁州刺史。

能不能借着朝廷名义实际控制下来,那就要看乐凯等人的本事了。

邵勋临离开之前,去了一趟小长安,见到土城已初具规模后,放下了心。

他已调张硕(张大牛)为银枪中营督军,率六幢兵驻守此地整训——银枪督军已成为朝廷正式官职,乃第六品,员额不限。

从官职来看,朝廷是真的摆烂了。

十余年前官印把得贼严,轻易不肯发放。邵勋殿中擒拿司马乂,也只得司马越授意东海举孝廉,得了个八品中尉司马,已是厚赏。

现在么,搞得跟批发一样。

前阵子,朝廷甚至发明了个闻所未闻的职务:副刺史。

让人雷得外焦里嫩。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大晋朝的现状:江河日下。

一般只有快灭亡的朝廷,才会出这么多幺蛾子。

一切巡视结束之后,邵勋自宛城出发,沿着宛叶走廊古道,于四月十八日返回了许昌。

比预计多花了几天时间,因为乐岚姬怀孕了,呕吐不止,中途停下来休息了几次。

有些土地是真肥沃,就是农夫懒得好好耕耘。

若无这次省亲,还不知猴年马月呢。

岚姬幸福地说,她一定是在少女时代住过的老宅里怀上的。

邵勋深以为然,因为他撞得太狠了,在里面爆炸了好多回。

成都王妃,为邵家子嗣的壮大再立新功。

四月下旬,邵勋来到许昌宫视察桑园、菜园,同时召集幕府僚佐开会。

平东将军幕府长史裴康、左司马陈有根、右司马羊忱、从事中郎毛邦、柳安之……

龙骧将军幕府大部分高级幕僚与平东将军府重合,但也渐渐有了新人,如:从事中郎郗鉴、郑隆、督护杨会、记室督楼休、主簿京禅等。

郑隆是学生兵出身,历任金门坞主、云中坞主、密县长,是继毛邦、王辉之后第三个进入幕府的学生官员。

杨会是宜阳杨公坞坞主,出身弘农杨氏(自称)。

楼休出身雍丘(陈留国)楼氏,与将军楼权、楼褒同宗,这是一个在后汉年间还算可以,国朝逐渐没落的家族。

京禅是司隶校尉庾琛介绍来的,盛赞其文采出众、心思缜密,出身顿丘京氏——一个挣扎在末流的河北小士族。

他能当主簿,完全是看在庾琛的面子上。京禅对此一清二楚,他是陈公的人,同时也是庾家的人。

这个幕府结构就比较健康嘛!

邵勋看了很满意,世家大族、小士族、地方豪强以及他的门生凑在一起,共同出力,不比司马越等人的名士幕府好?

有些名士,是真的不爱干活。

司马颖幕府的名士杨准,“不以官事为意,逍遥终岁”,颍以其名士,“惜而不责”。

司马越幕府也有很多这类人。

他们不干活,却名气很大,权力也大,愿意干活的人或被他们影响,或为其挤兑,总之把幕府风气搞坏了,弄出很多傻逼操作。

官场风气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邵勋一直努力维持着。

他现在招进来很多颇有上进心、志在重塑门第的寒素、豪强“卷王”,让那些准备躺平的世家子很难受,被迫跟着卷,官场风气大为改观。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