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兵发为盟主o熠熠生辉o加更(1 / 2)

加入书签

时已五月,出征命令遍传河南大地。

梁县李家防某村内,府兵部曲王五拿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在井边磨着。

大刀很长,刀背很厚,整体较为沉重。

按王五的家底,是置办不起这种用料很考究的兵器的,事实上这是他的主家分到的战利品,然后送给了他。

当然,也就这一件兵器了,其他是没有的。

老父亲给他做了个木盾,不大不小,刚好能遮护胸口,多少有点防护作用,增加战场上的生存几率。

王五磨着磨着,抬手擦了把汗,又往磨刀石上洒了点水,继续吭哧吭哧磨着。

外间的大路上已经响起了凌乱的脚步声。

本县征集了一千丁壮,人人哭丧着脸。这两天一直从门外的路上经过,不知道前往何处集结。

“王五,该走了!”刀磨完的时候,李四牵着马儿从外面路过,大声喊道。

王五抬头看了一眼,道:“奔丧去啊,那么急?”

李四也不着恼,哈哈一笑,道:“我不去,我是来给你送马的。”

他知道王五要跟着家主出征,心情不太好,所以也不介意。

临行之前,他还把马喂得饱饱的,尽量不给王五添麻烦。

王五放下刀,又看了眼四周。

好美的宅园啊!

房子是他和父亲亲自挑选土坯,一块块垒成的。

数年风雨剥蚀之下,总体还算坚固。

他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手抚着粗糙的外墙。

向阳的墙面上,野蜂嗡嗡叫着,在洞里进进出出,忙活着自己的小家。

墙角之下,几株凤仙花随风摇曳,绽放着艳丽的花蕊。

他绕着土房走了一圈,屋后的竹林里,静谧幽远。

几株遗漏的竹笋已经节节拔高,长出了竹子的雏形,就像他日渐长大的孩子一样。

每年秋冬,他都会陪父亲砍伐竹子,准备材料,来年春夏之际制作竹器,补贴家用,今年是做不了这事了。

他又来到土房的右侧。

接近干涸的河沟之中,满是杂草。小儿在岸边放羊,时不时跳入沟中,在水草中捕捉到一两条手指长短的小鱼,然后大呼小叫。

王五静静地看了一会,嘴角溢出笑意。

河沟东侧种了十余株桑树。

这是去年春天移栽的,一年多了,早就长得比人还高。

今年已经摘了一次桑叶,化作春蚕的果腹之物,再变成人身上的衣裳。

王五身上穿着麻布衣服,绢帛显然不是给他们穿的,妇人日夜织布,眼睛都花了,成果也得拿去集市上换钱——买牛的钱还差一点,这次班师回来,若有赏赐,差不多就够了吧?

他踩着枯枝败叶,穿过大路,来到田埂上。

父亲扛着锄头,从远处走了过来。

“今岁禾苗不秀,愁死人了。”父亲满头白发,嗟叹不已。

“能凑合着过就行了。”王五说道。

“也是。”父亲吐出一口气。

两人都没有提及出征的事情,仿佛在刻意避开这个话题一样。

一老一小并排站在田埂上,望向远方。

天高云淡,大雁北飞。

良田万顷,一望无际。

这就是他的家。

他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哇——”院子里传来了响亮的啼哭声。

王五转身望去。

妻子匆匆忙忙地出了柴房,抱起啼哭的婴儿,撩起衣摆,喂起了奶。

王五低下了头。

“走了!”不远处传来一声大喊。

王五抬头望去,家主和张三、李四站在大路上,朝他招手。

李四将盔甲、重剑、长枪、步弓、短刀、箭壶等器械捆扎完毕,置于马背之上。

张三扛来了一大袋粮食,朝他家院中走去。放下之后,又一溜小跑,去到主家大院,取来了一些肉脯、干酪、咸菹,又放到了王五院中。

“哎!”王五应了一声,刚走两步,扭头看了眼父亲。

父亲正深深地看着他,良久之后,叹道:“家里还有你弟妹,去吧。越怕死,死得越快。”

王五点了点头,回到院中,取了木盾、大刀。

妻子刚喂完孩子,见到夫君回来,忙把孩子放下,擦了下眼泪后,匆匆来到厨间。

一张竹子做成的小几上,摆满了野菜稀粥。

她看都没看这些,小心翼翼地取出两块胡饼,仔仔细细包上,然后又把主家送来的肉脯塞了进去,递到王五手中。

“照顾好家里。”王五憋了半天,只说出这么一句话,转身走了。

门口的大路上,又开始了过兵。

这次不是外地人,而是李家防本乡本土的人马。

二百府兵各带一名部曲,牵着乘马,带着驮马或驴骡,迤逦而行。

一开始气氛是有些沉闷的,离愁别绪堵在心上,分外难受。

但走出去几里地后,气氛慢慢松动了起来。

府兵们大声谈笑着,仿佛不把去战场上卖命当回事一般,言语间全是自己如何痛快斩杀贼人的英姿,虽然每次出征之后,都有一些府兵回不来。

从天空往下看去,虽只有少少数百人,却自有一股气势。

而在更远处的石桥防、永兴防、颍桥防、禹山防、公主防……

一队队军士汇集而来,马蹄阵阵,刀枪森严。

他们一路向东,渡过颍水,穿过襄城,步入颍川,再往陈留、濮阳方向进发。

******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