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3章 孽畜不让人过年(2 / 2)

加入书签

“吾家农机”出头道理很简单,新世纪的本地农机驾驶员,几乎六成从“吾家农机”出去的,人情上首先就有亲近关系;其次“吾家农机”已经做到了外地,很多收割队都已经出省赚农忙时的机耕费,“吾家农机”在这时候已经算是个业务分派公会。

比如说安东县的收割队,他们自己会有业务,本地赚个几万块钱是肯定的,但各地农忙会有几天到几十天的差距,比如豫南和豫东的农忙,差个十天很正常,哪怕气候环境完全一致。

这时候就要赶场,豫东收完抓紧去豫南,个体户一台机子只要不坏,在这时候赚个九万块钱不是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赚不到,靠个人能力是想都不要想的。

拖车、向导、人身安全、收费能力等等等等,单枪匹马去外省赚这个辛苦钱,大概率就是新世纪农奴,九成九白干。

“吾家农机”就不一样,可以直接定点到某个县的某个乡的某个村,然后签好合同,拿走三成预付款,然后排期,调用两江省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在地的收割队。

这里头“吾家农机”并不追求什么高抽成,因为光农机检修和维护,再加上油钱、设备钱的供应,就能稳赚。

简而言之,“吾家农机”客观上就是个带有农机4s店功能的业务公会,公会在农村供销合作会在农忙之前就提前挂牌业务,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收割费会有几块钱十几块钱的来去,就要根据各自的条件来选择。

供销合作社的人在报名时间表上签字盖章之后,再统一登记到本地县市的办事处,遵从先到先得原则。

通常来说,两江省北部地区的供销合作社,在农忙时候,驾驶员赚得要比南部地区的多得多,平均一年要超出个三万来块钱。

南部相对来说要富裕一些不假,但周边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出省作业距离上也要远,而北部地区可以轻松进入中原、海岱、淮西甚至是冀北,可以做到量极其的大。

王熙组织的一次中原省“远征”,有个夫妻档连收带耕的机子,做到逆天的二十二万业绩,目前是两江省的最高峰,甩开第二名整整十万。

用王熙的话来说,就是睡觉都在田里抢收。

这些东西在以前都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有了“吾家农机”,以及背后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干活的人只需要考虑把活儿干好,剩下的,根本不用去多想。

久而久之,延伸出来的组织性就相对来说要高一些,统一意见上也容易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组织罢工又串联各村农机队,既没有引发什么热点舆情,也没有说激化更恶劣的干群矛盾。

当然之后沙城市政府也派了工作组常驻“吾家农机”就是了,毕竟得预备着姓张的孽畜又突然整个什么大活儿。

所以在五家埭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沙城市政府的政研室有个农工小组还在加班,因为正月初八之后,就要拿出初步内容来,关于整合“吾家农机”业务平台的事情。

要剥离,但不能完全剥离。

强行剥离是不行的,这违反了市场原则,毕竟“吾家农机”规模也不算太大,更谈不上什么垄断;但是不剥离也不行,太容易左右地区农忙时间段内的农业秩序,除非加大力度投入基层农村的机械化规模,可这就要大幅度提高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治理是个高度精力、智力的地方,“吾家农机”无意中打开出来的一个全新市场,仅在两江省省内,今年农村农机队就创造了两亿多的市场。

老百姓穷是穷了点儿,但机械收割稻麦,机械耙田犁地开沟挖渠的需求,还是存在的,咬咬牙拿个十几二十块钱或者多一点百十来块,不同家庭多少都有一点儿。

人力的队伍虽然还有,比如说插秧等等,但都算是比较精细的活儿,插秧机并没有更省力更省钱。

但是地方政府也算过账的,最多三四年,如果还是按照现有的家庭年收入增长速度,插秧用人力和机器的费用基本可以拉平,规模越大机器越省。

因为几个村的农机队串联罢工,此事虽说谈不上什么大事儿,但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沙城市政府给市政府秘书们的任务,就是一个要用很多年的政策,压缩在了三个月内搞定。

前期调研两个多月,汇总数据就差点累死人,然后查找年鉴,查找同理相关经验,大年夜和正月都要加班,实属正常。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