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5章 抉择涡扇的10技术路线(2 / 2)

加入书签

“油耗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提高50-100c的涡轮前温度来解决。”

这是相当简单粗暴的办法,但也是最有效的。

常浩南在涡喷14上面就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保证了歼8c不同高度和速度段下的性能兼顾。

“常总,我们第三代大推的涡轮前温度现在就设定在1200c附近,对于咱们的材料学水平来说这已经是个不低的门槛了,要是再往上加……”

刘永全作为航发设计人员,自然也通盘考虑过这些问题,但看看旁边拿着笔头都没抬的常浩南,再想想涡喷14那边的事情,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不过迟疑了一会之后他还是开口道:

“再往上加的话,我担心整个项目的风险程度和进度失控啊。”

1200c,已经是国际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主流水平。

要在短时间内造出耐热水平反超美利坚的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确实还是小有难度。

材料学这种东西,很难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机会。

华夏如今已经可以拿出跟renen5性能类似的镍基高温合金原材,但还是那个老问题,你要造东西,光有一块原材是没什么用的,对于每一种材料都还需要有后续加工处理等一系列配套研究,这些东西同样相当耗费时间和资源。

如果放弃目前手里已经有一定配套研究成果和工业实践经验的第二代合金材料,直接往第三代跳,那这里面的风险可就很很难说了。

“直接换材料当然还是太激进了……”

在直接用系统积分把torchmultiphysics给砸出来之后,常浩南目前已经处在“破产”边缘,没那么多积分用来全方位拉高整个材料学领域的水平。

这种提高方式也过于生硬,并不符合常浩南一开始定下的行事逻辑。

再退一步讲,就算有系统帮忙,中间过程一切顺利,靠他一个人要想解决中间的无数问题少说也得几年时间。

而常浩南的规划是尽可能让安装了涡扇10的至少原型机有机会参加两年多以后的50周年国庆阅兵。

干等材料肯定来不及。

“所以我准备在涡轮结构上采用新的主动冷却方案,目前的气膜孔冷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在不换基体材料的情况下,把涡前温度提高50-100c问题不大。”

说完之后,他没有管旁边目瞪口呆的几个人,而是重新拿过面前那张画了简单示意图的图纸:

“至于你们刚刚说的推重比问题,我们直接放弃3-9-1-2这个结构,或者说是这种结构。”

“啊?”

会议室里面的另外几人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因为在短时间内接收了太多信息,已经濒临死机了:

“不用这种结构……难道用离心式压气机?”

气轮机的透平式压气机根据原理可以简单分为离心式和轴流式,一般来说,除了早期群魔乱舞的阶段之外,绝大多数涡喷涡扇发动机都已经统一使用轴流式,只有一部分涡桨涡轴发动机会采用离心式的设计。

“当然不是……”

常浩南有些无奈:

“我的意思是,采用更高效率的单级负荷来降低压缩机的级数,把三级风扇压缩成1级或者2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变成6级或者7级,考虑到整个压缩系统在一台发动机里面的重量占比在60%左右,如果能在这部分减少20%的重量,那整个发动机的推重比少说能提高10%左右。”

“伱们还记着上次开会的时候,我拿出来做算例的那个‘超高负荷吸附式弯掠联合前缘边条叶片’么?”

海谊德上次没去开会,但刘永全是去了的。

还听得很认真。

因此他第一个从刚刚的茫然中反应过来,点了点头:

“记得,我还记了笔记……”

他说着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面拿出一个本子,翻开到其中一页。

从这个略显破旧的痕迹上,可以看出他这段时间恐怕没少翻阅。

“那就好。”

常浩南用手指轻轻点了点笔记本上的标题部分:

“这个东西,就是咱们压气机设计部分的核心技术。”

“之前你已经学到的叶形设计,不管是端弯端掠、端壁造型也好、边条也好,都还是被动控制流动分离的手段。”

“我之所以要提到吸附式叶片,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主动控制手段,进一步提高单级压比,让每一级发挥过去一级半到两级的压缩作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