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0章 空警2000平台的三维重建(2 / 2)

加入书签

对于用户来说,尽管软体本身的性能并未有任何变化。

但却给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带来了成倍的提升。

而第一个受益于这个软体联盟的项目,正是常浩南心心念念的——

空警2000……

……

几乎就在QC300立项评审会举办的同时。

金陵。

电科14所的一间会议室内。

一场关于空警2000设计方案的技术研讨正在召开。

说是技术研讨会,但参加的人数并不多。

长条形会议桌两边,总共只坐了不到10个人而已。

其中一边,是国家预警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也是空警2000项目总负责人王晓模院士,以及另外两名分别来自总装备部和空军装备部的领导。

在三人对面,则是已经升任14所副所长兼任天线微波部主任,担任雷达系统总设计师的郭林丶另外五名关键子系统的负责人,以及一张空座位

这个座位,本来属于被借调到镐飞集团担任平台总师的梁绍修。

他从会议开始站到讲桌后面,然后就再没得找过坐下休息的空闲……

而这一切的原因,都要说回到梁绍修开场之后的第一句话:

「各位领导,我们平台设计团队,已经顺利完成了对C909载机本身,以及圆盘型雷达罩的三维重建工作,并分别对载机,以及载机安装雷达罩以后的方案进行了计算……」

本来,这只是一场月度例行技术会议而已。

但这句话一出,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绍修同志,我记得……上个月开会的时候,你还说这项工作大概需要4-6个月才能完成?」

这种进度突然变得飞快的情况,王晓模和郭林过去倒也见识过。

但今天站在台上的,毕竟是梁绍修而不是常浩南……

所以确实算是个巨大的惊喜。

「上个月的情况……确实是那样没错。」

梁绍修之所以选择在开会的时候透露这个消息,就是受到了常浩南的影响,此时也总算是体验到了「震惊同行一整年」的快感:

「因为雷达罩的建模和计算工作量不大,重点还是在飞机上面。」

「其实我们之前就收到了沪飞集团那边转交给我们的飞机设计资料,只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图波列夫,虽然标注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但文件格式跟我们过去惯用的CATIA不完全兼容,所以当时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修正格式。」

「而把CATIA的模型导入到数值计算程序当中,还需要大概相同工作量的校对和修改工作……跟这两个过程相比,CFD和CSD计算反而占用时间不多。」

「不过等我们真正着手开始工作之后,发现解决兼容性问题其实没有我们预想当中那麽难,所以就提前出结果了……」

这个解释,让下面坐着的几个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好一会之后,王晓模才挥了挥手,示意梁绍修继续下去。

而后者也不废话,继续参考常浩南的习惯。

上来就抛重磅结论:

「从结果来看,C909客机平台在加高垂尾丶并设置两道尾鳍之后,仍然难以承载预定方案3当中直径10.5米,厚度1.9米的椭球型雷达罩。」

「将此雷达罩设置在距离机身2.8米的位置时,将导致机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下洗程度增加,导致平尾相对于实际气流的迎角减小,平尾产生的升力减小,全机的最大有效升力系数会降低到1.107……」

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会议室的空气几乎都凝固住了。

电科14所给空警2000预设了三个雷达方案,直径分别为10.5米丶9米和8米。

尽管将三面阵改为双面阵之后,相同雷达罩可容纳的阵面面积增加了大约30%,但天线尺寸这东西没人会嫌大,尤其是在封装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因此,项目团队仍然把10.5米的雷达罩作为了优先方案。

而如果计算结果证明不可行,那麽大概率就要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

不过,梁绍修并没有让众人担忧太久。

稍作停顿之后,他直接就是话锋一转:

「但是,我们尝试在在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雷达罩本身的形状,使其可以产生部分升力,然后进行了新的测试……」

他说着轻点滑鼠,幕布上的雷达罩截面随即变成了一个下面略扁一些的椭球:

「在进行升力补偿之后,雷达罩对于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的影响减小,仅从乾净构型时的1.193降低到1.178,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