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1章 沿街乞讨亦祖宗成法乎(2 / 2)

加入书签

朱翊钧摇头说道:“还是算了,没必要。”

大明大臣们年岁都不小了,能爬到廷臣这个地位的大臣,最少也要50岁了,种地是个苦差事,干不动活儿还添乱,宝岐司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育苗和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为了为难大臣。

当初之所以要把大臣叫到后山收获,主要是为了番薯的推广,而且也的确是为了为难大臣,主要是为了为难晋党,后来朱翊钧就再没这么做过了。

但每年他都会种地,都会亲事农桑,也算是祖宗成法了。

“臣遵旨。”冯保见陛下不肯为难大臣,也没有过分的追击,皇帝的意志大于天。

“各地的藩王们,都在问什么时候才能迁藩,怎么河南地面藩王迁徙入京后,就没动静了?怎么就河南五王在享福!藩王们问…”冯保的脸色变得为难将一本奏疏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问什么了?”朱翊钧打开了奏疏,司礼监已经票拟过了,显然冯保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冯保左看看右看看,左顾而言他的说道:“陛下还是看看吧,臣实在是没法说出口。”

跟着皇帝这么多年,作为近臣,冯保就没有这么为难过!

朱翊钧打开了奏疏,来自代王朱鼐铉,大明皇帝看着奏疏,奏疏的内容开头还算正常,对皇帝一阵歌功颂德,而后又陈述了自己的辛苦,希望能够早日获准迁藩,内容和之前大多数都一样。

但,唯独在最后,朱鼐铉问了一句:沿街乞讨亦祖宗成法乎?

难道沿街乞讨也是祖宗成法吗?

这就是冯保难以启齿的话,根本讲不出口!

几乎可以肯定,前面那些话,都是府中的长史所写,能到王府做长史的多为举人,写篇奏疏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最后一句胆大包天的话,肯定是出自代王朱鼐铉本人之口。

大明皇帝迁藩只迁徙了河南地面,别的王府,也是老朱家的人啊,大明宗室已经混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赶紧迁藩吧!别磨磨蹭蹭再讨论了,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大明宗藩在地方,但行政、军事、财税等权力要什么没什么,没有暴力根本就没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随着大明国势衰败,嘉靖年间不断削弱宗藩开支,在地方的宗藩,连向皇帝讨饭的权力都没有了。

朱翊钧看着奏疏瞪大了眼睛,再看看冯保,怒气冲冲的说道:“简直是简直了!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为了迁藩,真就什么话都敢说了!”

“代王殿下也是没办法,代王府宗藩领俸宗亲就有4118人,估计也是被问急眼了。”冯保为代王说了两句好话,代王家大业大人也多,这大同府常年战乱,无法保持生产,这人都是要吃饭的,一直不发宗俸,结果河南藩王都入京享福了,大同府的代王,迟迟没个动静。

“急什么急,再问真就把代王府迁徙到绥远去!他不是要迁吗?把他变成塞王好了!”朱翊钧一拍桌子,显然对这个诘问非常生气,但冷静了下来,还是决定好生劝慰一下,并且明确一个日期,山西地面六月迁藩。

十王城的确修好了,而且足够使用,但宗藩的俸禄、待遇、郡王之下是否仍然不给宗俸而是自谋生路、宗藩的宫婢奴仆配给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不是把人迁过来就没事了,这河南五王,可是朱翊钧给藩王、给天下树立的标杆,看谁还说他没有亲亲之谊,也省得给藩王们造反的理由。

当然降袭制和海外封藩已经在讨论中了,现在表达亲亲之谊,也是为了降袭制和海外封藩做准备,不过这两件事不能急,得等宗藩全部入京后,才能下手。

不过从代王的奏疏也可以看出来,大明各地的藩王,都在心心念念的等待着迁藩,现在迁藩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盼头,朱翊钧从没了解过藩王的生活,他们生生世世都被拘束在王府之内,看到的天空,也只有四方。

大明的藩王真的是人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他们与世隔绝,社会关系几乎为零,当年建藩是为了天下归心,现在迁藩也是为了天下归心,大明对宗藩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连张居正都将宗藩用度过大视为国之六疾之一。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藩王能够混吃等死,被当成猪养,却是大明百姓们心心念念所期盼的生活。

次日的清晨,天朗气清,东南风压倒了西北风,朱翊钧大早上就跑到了潞王府,亲自拎着潞王的耳朵来到了宝岐司耕地,朱常治作为皇太子,开始在地里撒尿和泥,当初朱翊镠也是跟着皇帝屁股后面,撒尿和泥。

日上三竿的时候,朱翊钧终于把肥施好,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才笑着说道:“你小子,是知道咱今天要拉你干活是吧!”

朱翊镠精神很好,没有丝毫的萎靡不振,常年习武,也是一身的腱子肉,这身子骨,就是他荒唐的本钱,而这副身子骨,都是朱翊钧亲自带出来的。

这么好的精神头,显然昨天没有荒唐。

“那是,人嘛,不患寡患不均,我在温柔乡里逍遥快活,皇兄心里能过得去?”朱翊镠乐呵呵的说道,皇兄还想偷袭他?想都不要想!

朱翊钧将锄头放好,看着已经深耕过的田亩,满满的都是成就感,或许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当看到田亩不再荒废的那一瞬间,朱翊钧满满的都是心安。

李开芳曾经解过仁,本心安处为仁,朱翊钧的仁,大抵就是这不到十亩,能够看得见的田。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