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七十一章 根本盛枝叶无穷升平疏(1 / 2)

加入书签

大明要求织田信长签署的条约,是非常苛刻的。

六项的每一项对倭国都是非常致命的,禁止海寇三章十七条无限宣战权、大明水师的实际驻军、货物禁止清单、承认长崎总督府的合法性、割让堺市、每年三十万银助军旅之费,鞑清看了这等条约,也要两眼一黑!

但织田信长从追求天下人,到变成了安土幕府将军,再到被刺杀人心启疑、再到最近的大阪湾战败,让织田信长没有选择,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存,只有活下来才能谈以后的事儿,这也是织田市对皇帝说:只有中原才要对历史负责,织田信长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

中原顶层肉食者们要对历史进程负责,这是中原典型的特色,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丰富的物质,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没有成熟的文明,就不必对历史进程负责,因为朝不保夕才是常态。

织田信长必须要想办法生存下去,大明的条件再苛刻,那也要先答应下来,借助大明的影响力,完成自己的转向,完成人心的凝聚,才能打仗,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的时候,动武就等于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战败会死、内讧会死、野心家行刺也会死。

织田信长别无选择。

三娘子对这份闹得沸沸扬扬的民间称之为十七条的条约,非常清楚,因为大明邸报、民报以及诸多杂报都对条约的内容进行了登报公布,尤其是每一条,为何要这么做,都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解释,比如驻军是为了就地平倭,而不是等到倭患荼毒东南时候再去抗倭,比如助军旅之费不会起运回京,而是留在长崎行都司,是为了犒赏远行军兵等等。

这份条约在制定之后,就做出了公开,并且将其中的每一条缘由都讲的非常清楚。

三娘子心有余悸,皇帝这孩子小的时候,三娘子就觉得这孩子眦睚必报,现在真的是长见识了,简直是铁石心肠!三娘子很庆幸,北虏能够和大明和解,真的是天幸!

朱翊钧对草原的仁慈,其实也是基于现实考虑,毕竟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朱棣这个马上夺天下的皇帝,亲自出入了草原五次,披坚执锐,最后也没能永清大漠,仅仅二十四年后,瓦剌人就卷土重来,为了不重蹈覆辙,大明的重心还是在开海上,也只能如此。

倭人不同,倭人长得矮,一看就是非我族类必有异心。

朱翊钧看着穿着儒袍的黎牙实走进了文华殿,黎牙实是东看看西瞧瞧,一副好奇的样子,这是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黎牙实怎么能不好奇呢?万历维新的所有新政都出自这里。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圣安。”黎牙实五拜三叩首大声的见礼。

朱翊钧笑着说道:“平身,上次泰西的使者觐见,你不来,反倒是现在来凑热闹,这是何等的道理?”

“臣既是费利佩殿下的特使,也是大明的臣工,总得学会避嫌才是。”黎牙实站起身来,笑着解释了下自己为何没有跟着泰西的使者一同觐见,避嫌是必然的,黎牙实还要在大明生活。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他破了自己终身不婚侍奉神的诺言,回到泰西是要上火刑柱当成异端活活烧死的。

大明对异端真的是太客气了,明明草原上的那些喇嘛庙已经被大明定性为了异端,居然还能还俗,大明皇帝真的是仁善之人,放泰西,这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你这次觐见又没有国书呈送,所为何事?消遣朕,这朕可是要发飙的!”朱翊钧一挑眉乐呵呵的说道,浪费大明皇帝的时间,没有黎牙实好果子吃!

黎牙实笑着说道:“臣还真的有本启奏,臣观大明统一寰宇,泽流区内,威制六合,不务广地而地自广,盖秦皇所不能臣,汉武所不能服者,悉入版图矣,此所谓远迈汉唐之盛。”

“譬如这滇南迤西,改土归流,文教敷洽,至今已二百余年矣,云贵自此入四方腹地,再无分离之景象,乃大汉盛唐所不及,何也?”

“盖……”

“停!黎特使,你是泰西人,能不能不要这么文绉绉的?张口闭口都是文言,你是要考科举吗!你觉得你一个泰西人,这么咬文嚼字合适吗?”朱翊钧打断了黎牙实的喋喋不休,这家伙在大明时间久了,都用上文言文了,还挺有章法,大明这点好东西,都让这个红毛番给学会了。

用文言文拍马屁,那可是大明文人的核心技能,都被黎牙实给学了去!

黎牙实笑着摇头说道:“臣这个岁数还是算了,当个通事已然心满意足了。”

“黎特使今年有五十吗?看起来还很年轻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朱翊钧打量了下黎牙实的样子,笑着说道。

“臣再有一百二十八个月就五十了…”黎牙实一脸黑线!他就是长得有点着急,他才三十九岁!什么话,什么叫五十了?!长得着急是他的错吗?他十年前就长这个样子了!

“三十九啊。”朱翊钧从冯保轻微点头中知道,黎牙实没有欺君,他真的三十九。

“大明远迈汉唐,现在谈,还不合适。”朱翊钧看向了堪舆图说道:“朕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开西域,如此妄自尊大,还是为时过早了。”

黎牙实非常肯定的说道:“陛下此言差矣,前段时间,新设的甘肃新省,第三次征召士大夫前往,应者如云,看起来到那边是去吃苦,但同样也是立功,在甘肃升转比别的地方快,而且有功劳可以拿,前两次征召的士大夫,只有因为伤病不甘心的离开,未有馁弱之徒逃回腹地。”

“这就是人心所向,重开西域,不远了。”

“这倒也是,大明的儒生这次倒是让朕刮目相看了。”朱翊钧由衷的说道。

大明的贱儒们遇到点困难就哭爹喊娘,跑去绥远这个腹心之地当官,都不乐意,一副要了命的样子,不过这次前往甘肃,倒是让朱翊钧极为意外,倒是没有那么多的噪音。

也没人嫌弃嘉峪关是个戈壁滩上的破败城池,更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个奴隶,被皇帝卖到了、流放到了甘肃,也没有大喊着我出卖了自己的自由和灵魂,就是为了升转的契机。

一旦重开西域,那就是泼天之功。

大明重开西域从洪武年间谈到了万历年间,始终未能如愿,这么一个青史留名,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挥斥方遒的机会,儒生们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事。

黎牙实非常确信的说道:“陛下,大明王化滇南迤西两百年,是极为成功的,为什么在云南这个地方,大明做的比汉唐还要好呢?其实上采用了封建制,下采用了郡县制的良规,有封建则德厚,有郡县则制度优越,上下古今,俯仰千年,德伦美制兼尽,功德盛隆,诚自生民以来之圣之所未有也!”

“皆仰圣君仁天子在朝方……”

“停,你再这样,朕把你扔到午门外打廷杖了。”朱翊钧示意黎牙实收收味儿,实在是太冲了,黎牙实不觉得尴尬,朱翊钧这个被夸得人还觉得尬到能扣出通和宫来了,主要是黎牙实顶着一个红毛番的脸,咬文嚼字的样子,实在是不伦不类。

“好吧,臣刚才说到哪来着?啊,都是陛下的功劳。”黎牙实言简意赅,思索了片刻说道:“臣就直说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八个字,枝繁叶茂,理所当然。”

“人多就是好,人多力量就是大。”

“这次黔国公沐昌祚被生苗和熟苗摆了一道,差点就被缅贼给侵门踏户了!黔国公是靠什么击退了贼人?靠的是汉军,靠的是军屯卫所,靠的是四川总兵刘綎的支援,所以臣今日这本奏疏的名字就是《根本盛枝叶无穷升平疏》。”

黎牙实将自己的奏疏呈送到了御前,这也是他第一本文言文的奏疏,他写了很久。

朱翊钧打开看了很久,遣词用句上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黎牙实的切入点,是罗马的灭亡。

罗马灭亡后,各种魑魅魍魉神罗绿萝三罗都跑出来了,罗马灭亡后,遍地都是罗马了,如果大明文明断绝,那大明周围这些蛮夷、小国,都会张冠李戴,以中国正朔自据了。

而罗马的灭亡,则是主体人口,也就是罗马人人口锐减,最终导致罗马的彻底灭亡。

罗马的灭亡,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黎牙实认为,罗马人没了,罗马自然就灭亡了。

“陛下,就像是这偌大的文华殿,吃力的都是柱子,而主体人口,就是这些大柱子,一旦这些柱子倒了,房塌屋塌。”黎牙实完整的叙述了自己的奏疏。

“费利佩今日的焦头烂额,是突如其来的吗?不,其实早有征兆了,在费利佩找到了秘鲁富饶银矿,那个世界最大的银矿之后,西班牙就变了,在大量的白银流入后,在金钱的蛊惑下,人们开始普遍歧视那些在工坊里辛勤劳动的工匠,在牧场里风吹雨淋的牧民了。”

“这种风气在整个西班牙开始快速蔓延了起来,人们不再想踏踏实实的劳动,只想着一夜暴富的成为财主,英格兰偏居一隅,他们之前根本就没有手工作坊,每年以出口羊毛为生,因为他们就是造出毛呢来,也卖不掉。”

“毛呢生意都被西班牙所掌控,英格兰卖都卖不出去,何谈积累财富呢?”

“正是西班牙这种人人务虚,人人都想着当财主的风气,让西班牙的手工业快速消亡,规模日益减小,这才让英格兰有了可乘之机。”

“所以,今日果,昨日因,费利佩殿下只能自食其果了。”

“士农工商,四国柱也。”

黎牙实说的不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说的是金钱对人的异化,对精神的异化,对社会的异化。

朱翊钧再次翻看着黎牙实的奏疏,十分确定的说道:“伱和李贽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他正在研究权力对人的异化,金钱对人的异化。”

话题从轻松转为了严肃,黎牙实作为鸿胪寺的通事,吃了大明的皇粮,除了翻译泰西的文牍之外,也要积极献言献策,为大明的再兴发光发热,他谈到了西班牙的现象,就是希望陛下能够警惕,不要让这种事发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