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917西夏之困(1 / 2)

加入书签

去年的麦子大丰收,今年就来持续性旱灾,老天爷果真是冷酷无情。

除汉中以外的整个陕西,大半个山西,小半个河南,今年的旱情都比较严重。

好在是王朝初年,政府效率较高。

这些省份还未出现饥荒,甚至本地常平仓还有存货,朝廷就下令从南方调运粮食。

一车车,一船船,无数稻谷和玉米北运。

而且搬运入仓之时,还故意摔翻几袋。刚好拴麻袋的绳子没系牢,粮食撒了一地,小道消息迅速传播。

想要囤积居奇的粮商们,见此情形只能作罢。

朱国祥住进辋川谷的时候,陕西军情舟车疾驰飞报京师。

张广道不敢怠慢,没有走通政院和内阁,直接带着紧急军情求见皇帝。

“什么事情?”朱铭问道。

张广道递上军情文书说:“西夏大旱!”

朱铭笑道:“陕西旱得那么严重,西夏大旱再正常不过。”

太监转呈公文时,张广道说:“西夏可能出现了饥荒。延、庆、麟、府等多地边将,皆报有西夏饥民越境乞食,成群结队翻山越岭到我国境内讨饭吃。沿途山岭的草根树皮,都成了那些饥民的食物。”

“收下安置!”朱铭接过公文打开。

张广道说:“李彦仙已跟陕西布政司商议,命令边境文武官员,妥善安置那些饥民。尤其是拖家带口的,立即给粮并落户分田,边地人口很快就能充实起来。”

各地总兵,两年前调换了一次,防止长期镇守出现问题。

现在是李彦仙统管陕西防务,吴玠分管从延安到麟府那一大片——麟府地区后世被山陕分治,但为了便于防备西夏,大明将其全部划归陕西。

张广道又说:“西夏的夏州节度使萧合达,派人混进饥民当中,将其幼子送到米脂寨。还附带一封密信,说只能陛下拆阅,陕西文武官员都不敢拆。”

朱铭已经看到那封密信,就夹在陕西军情文书里。

萧合达本来是辽国将领,护送耶律南仙到西夏联姻。这厮遭到西夏武将排挤,一直是李乾顺在护着,用他来制衡李察哥。

像这样制衡李察哥的将领,李乾顺任用了好几个,但有些已被李察哥暗中拉拢过去。

大明刚刚建国时,萧合达已经跳过半次反。

当时他不顾西夏朝廷命令,为了保存实力主动后撤。西夏君臣怕他直接投明,一直不敢拿他怎样,随着李察哥恢复实力,李乾顺甚至故意纵容此人。

不过嘛,肯定也要防一手,萧合达的几個儿子,全都被招去西夏国都做人质。

朱铭拆开密信阅读:

“大明皇帝陛下安康。我本辽国送亲将领,今母国已并入大明疆土,公主及其子嗣离奇而死,臣孤居西夏备受排挤……”

“西夏左厢神勇军司,已被李察哥亲信所掌。此人在我驻地之侧,直令我如芒在背。去年还寻个由头挑事,调走我麾下一员猛将……”

这封密信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诉说自己的处境有多难,军权一直被李察哥蚕食,再持续几年就快成光杆司令了。

第二,表示自己愿意投靠大明,他的其他儿子都在首都做人质。但这几年又有了个私生子,已经养到五岁大,只身边几个亲信知晓。现在把私生子送到大明,请求朱铭妥善照料。

第三,详细透露横山以西的西夏军事情况,说他失去了对银州的控制权。他的军队被李察哥亲信堵在夏州,现在已经不跟大明国土接壤。另外,西夏规模最大的夏州冶铁场,也被李察哥的亲信夺走。

第四,还详细阐述西夏国的内政问题。

李乾顺一直在推行汉化,并且“重文轻武”,说白了就是想中央集权。

三十年前,任用汉官薛元礼,在西夏设立国学(类似国子监),选皇亲贵族子弟300人传授汉家学问。

二十年前,改革官员任用制度。对那些擅长汉学的士人,给予等同于宗亲勋贵世家的任用待遇。

李乾顺还多次放出信息试探,打算在西夏设立科举制度。由于宗亲、贵族、世家反对者太多,科举之事只能作罢。

但是,因擅长汉学而被提拔的官员,数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偏偏他们又被权贵打压,卡在中低层职位升不上去,只有极个别能够晋升高位。

西夏的统治阶层,正在日趋呈现分化状态。

宗亲、权贵、世家看不惯寒门官员,并且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连带着对国主李乾顺也极为不满,尤其是那些有兵权的,纷纷倒向李察哥那边。

而寒门官员不论政绩有多么卓著,除了少数幸运儿,大部分都仕途无望。他们满腹怨气,有人选择摆烂,有人疯狂贪污,还有人投靠贵族宗室。

这导致西夏的政令不通,很多时候,中低级官员故意阳奉阴违。

此次的西夏大饥荒,除了旱情之外,也有着人为因素。

“西夏这是处在变革期啊!”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