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2章 0937吾乃大唐皇室后裔(1 / 2)

加入书签

第942章0937【吾乃大唐皇室后裔】

黎府。

黎禐叫来儿子询问:“咱们家的族谱还没编好吗?”

黎松回答说:“正在做旧,还需要些时日。”

“让他们快点!”黎禐有些焦急。

黎禐的曾祖,正是黎朝开国之君黎桓。

李氏篡位之后,黎氏也死了一些,但还是在新朝繁衍下来,黎禐甚至做了李朝的驸马。

不论黎朝,还是李朝,全搞黄袍加身那一套。

黎桓趁着小皇帝才六岁,勾搭上了太后,自封为副王。又因为赵光义出兵,他高喊着率军抵抗,刚出京城就披上黄袍。

事实上,如果北宋准备充分一些,赵光义早就把安南收复了。

北宋在前一年七月就准备打仗,拖到次年三月才率军出发,完全没搞清楚安南的气候。

这样的出兵时间,正好赶上又热又湿的安南雨季!

打仗时,北宋将领的操作也很迷惑。

主将先打了一场大胜,让其余将领赶紧带兵跟上。结果诸将不趁着旱季尾巴进军,硬要留在原地等水军杀来合兵。足足拖延七十多天,硬拖到最热最湿的季节,将士因湿热环境病死无数。

水军那边更扯,安南在江里下暗桩,拔除暗桩居然用了两个月。

然后黎桓派人诈降,北宋主将此时已经很着急,带着少量兵马就跑去纳降。然后,北宋主将被包围杀死!

赵光义大怒,把带兵将领全砍了,被迫承认安南独立。

……

数日过去,黎氏“族谱”做旧完毕。

黎禐捧着厚厚的族谱,跑去觐见朱康:“叩见王父摄政王殿下,臣在黎氏老宅当中寻到一本族谱。”

朱康莞尔笑道:“黎氏当初掌国安南,不是已经追封过几代祖宗吗?当时也没说从中国而来啊。”

黎禐解释道:“当时只追封了四代祖宗,如今找到老宅族谱,才知我黎氏从初唐就迁来安南。我黎氏一族,也是华夏之人啊!”

朱康点头道:“原来如此,这本族谱可要妥善保管。”

“臣一定尽心保管,”黎禐说道,“臣之长女,已改嫁给殿下为侧夫人。次女、季女还请殿下一并收纳,可怜她们在宫中寂寞。臣其余诸女皆已嫁人,但有第十二女待字闺中,殿下若是有意……”

朱康惊讶打断:“你有那么多女儿?”

黎禐说道:“臣有八子十二女,皆未夭折。若能为殿下诞生子嗣,也肯定不会夭折。”

朱康不置可否,只评价说:“厉害!”

死去的安南国王李阳焕,荒唐到了什么地步?他不准大臣嫁女儿,必须他亲自选一遍,挑剩下的成年女子才能嫁人。而当时的未成年女子,此后一直不能出嫁,直到他下次再选妃为止。

如此扯淡的规定,安南大臣竟也遵守,可见有骨气的真没几个。

黎氏三姐妹,就是当时一起入宫的。

朱康只娶了老大,如今老二、老三还在宫中守寡呢。

黎禐的心思很简单,把三个女儿都改嫁给朱康,还想把未成年的第十二女也嫁给朱康。

他害怕啊!

黎氏属于前朝王族,跟李朝王族通婚属于政治合作。

一旦大明吞并安南,那他们就成了前前朝王族,将彻底失去最后一点政治作用。

而且,黎氏始终被李朝打压,主宗子弟只能做闲官,根本发展不起来自己的势力。

他们必须攀附一颗大树,否则家族难以生存。

而大明和朱康,就是那颗大树。

为此,黎氏甚至伪造族谱,把祖宗变成南迁的汉人。

……

既然黎氏如此贴心,朱康自然有所表示。

他把在宫中守寡的黎氏姐妹,通通给娶了。不过黎禐的第十二女,朱康却没有笑纳,而是嫁给韩京为妾。

黎氏族谱一出,朝野震动!

原来黎氏、李氏连续两代安南王朝,祖上竟然都是中国人。

谢洪趁机大肆宣扬,还请来一道诏书,在全国张贴大告天下。趁机落实科举改革,把《交趾志略》列为必考科目。

一时间,安南朝野上下,皆以中国血脉为荣,掀起一股编修族谱的热潮。

其实这种事情,他们早就在做。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很多族谱都有中国祖先,并且喜欢往五姓七望靠拢。

大理国也是如此,那些家族也有中国祖先。要么是汉唐某将军的后代,要么是汉代某文官的后代,甚至还有自称是汉唐宗室的。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们血统高贵、源远流长。

当李阳贞、黎禐先后拿出族谱之后,没族谱的临时瞎编,有族谱的开始寻亲。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