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有本事来打我啊!(2 / 2)
其馀的人都去哪里了?
这麽大一块地域,东西三四千里,南北两三千里,虽然中间有一大片沙漠,可是北边和西边水丰草美,又地处交通要冲,非常富庶。
两汉隋唐时,这片广袤的西域就有两三百万人口,现在居然只有不到两百万人口。
其实原因在座的众臣都很清楚。
为了避免宗教冲突,不至于造成人间惨剧,那些坚持信奉穆教的百姓被「礼送出境」。
留下来的都是原本或改信佛教丶萨满教甚至道教的百姓。
也无所谓了,那里的百姓原本也不是当地的土着居民,都是数百年前从其它地方迁移过来的。现在再迁居一次也正常。
皇上说得对,财富诚可贵丶土地价更高,若为信仰故,两者皆可抛。
不过众臣在心里给这句话稍微改了一下,财富诚可贵丶土地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两者皆可抛。
张居正继续说道:「一百三十万人口是青海丶乌斯藏宣政使司统计出的人口。」
青海早就被霍氏兄弟打平了,兵锋横扫朵甘都司地区(四川省西部丶云南省西北部丶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
乌斯藏卫辖下各势力纷纷为之震惊,纷纷把洪武和永乐年间受朝廷册封敕授的官印翻出来,上表要向朝廷朝贡,表示忠心。
计有阐教王丶辅教王丶阐化王和大慈法王丶大宝法王丶大乘法王三王三法王,牛儿宗寨和俺不罗两行都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怕木竹巴丶丶必力工瓦丶仰思多丶沙鲁和着由五万户府。
他们的意思是延续「祖制」,归顺大明,定期向皇帝朝贡,但是也要保持他们近乎独立的自治状态。
朱翊钧哪会惯着他们,直接亮明态度,乌斯藏地区必须归入大明正式管辖之内,连土司都不要想!
朝廷正在费尽力气在云贵和川边改土归流,怎麽可能会在乌斯藏地区新设大大小小的土司?不如一次到位。
但是考虑到实情,朱翊钧也做出了部分让步。
乌斯藏与青海,成立宣政使司,名字跟布政使司差一字,职权差不多,只是僧俗全管。
乌斯藏地区直接设县,一个县的面积可能比浙江还要大。部落首领改授世袭武职,百户丶千户丶指挥使佥事丶指挥使,以示恩赐,笼络人心。
然后部落民众援蒙古例,改编成小旗丶中旗丶百户。
部落首领们担任小旗官丶中旗官和百户,拥有一定的管理权,类似村长丶乡长,但是必须接受知县丶县丞丶县尉和主簿组成的县政事府管理。
县政事府直接由乌斯藏宣政府管理。
当然了,边境地区如哲域(锡金)丶主域(不丹)丶门域和落域(藏南地区)丶扎布兰(扎达)丶普兰丶思达藏(吉隆)等地成立千户所,实行军屯制,归兵备使司管。
部分是常备战兵,承担日常巡逻和战备。
大部分是屯垦辅兵,种地放牧,定期军事训练,到了危急时刻摇身一变成为军队。
三王丶三法王为首的僧侣集团,必须教俗分离。各大教院僧侣有定额,必须在乌斯藏宣政使司礼曹注册登记,接受考核,合格者颁发度牒。
僧侣被授予善世丶阐教丶讲经丶觉义头衔,享受正六丶从六丶正八丶从八品官阶待遇。
教院名下不得有田地丶牧场和部众,此前拥有的全部剥离出来,划归到宣政使司名下。教院修缮丶僧侣生活用度,全部由宣政使司拨付钱粮。
听完使节送达的朝廷条件,乌斯藏的僧俗群体当时就炸了。
我们这些头人首领,以前是都指挥使丶是元帅丶是万户丶指挥使丶千户,现在居然被降级为小旗丶中旗和百户,缩水缩得太离谱了吧!
你们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这些僧人,以前都被封王和法王,现在就给个善世丶阐教等六八品官阶头衔。你是在埋汰谁呢?
还有,每家佛院僧侣数量有定额,必须考试和领取度牒。名分和钱粮全捏在你们手里,岂不是要跪着讨饭吃?
我们可是佛祖的代言人,只跪佛祖,岂能跪尔等凡人!
不答应,坚决不能答应这样耻辱的条件。
既然道理讲不通,那就讲物理!
朱翊钧一声令下,万历三年春夏之际,青海的蒙古翼卫军出动四个骑兵团,分两路直奔拉萨丶曲水和沙鲁(日喀则)丶萨加丶思达藏。
克城寨十七座,斩首两千一百人,
不服王化丶负隅顽抗的辅教王丶大乘法王和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丶必力工瓦万户丶沙鲁万户丶着由万户等二十一家僧俗首领被灭。
其馀的人马上老实了,我们是大明忠臣,我们服王化,口服心服。
剩下的僧侣首领们,在翼卫军骑兵团的滑膛枪和马刀监视下,老老实实启程,于万历四年进京朝拜朱翊钧,再在礼部宗教司领取度牒,在吏部领取官阶文书。
然后在新上任的乌斯藏宣政使梅国桢丶兵备使牛秉忠的陪同下,欢天喜地的奔赴新岗位,发誓要为大明的民族团结丶边疆建设作出贡献。
远在列城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还在暗自侥幸,沾沾自喜,哈哈,我们天高地远,皇帝在天边。
在京师的大明天子有什麽了不起,我在这里就是土皇帝。
你们看不到我,也打不到我!
看你们能拿我怎麽办?
我就是不服王化,我就是要上蹿下跳,做大明的逆子!
有本事来打我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