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章 宋朝2(2 / 2)
柴荣冷冷地把目光落到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身上,深呼口气宣道:“传侍医。?[()]?『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眼下要紧的是他身体是否有恙,至于赵匡胤…且不急。
宋
一直憋屈的程颐忍不住怒斥天幕:“黄口小儿,岂知国事?”
他宋自三代而后,连续四圣使百年无内乱,并且百年未曾诛杀大臣一人,且以诚待夷狄,哪岂不是超越古今朝代?
后人偏见偏言,黄袍加身乃赵谱等人主力以刃相逼,关我太祖何事?
我朝太祖力结五代乱续,乃是有为之君,岂容你们凭空污蔑!
他的话得到满城认可,甚至因怒气值上涌变为弹幕划过田羽眼前,但他直接无视,根本不搭理。
他与吴晓思等人交流过,自他们开讲以来总有莫名其妙的弹幕出现,他们商量一番后决定对这些来路不明的弹幕进行:看心情处理!
心情好就回答,心情不好就当没看见!
【赵匡胤升为
() 殿前都指挥使,也就是现在咱们说的保卫科科长,临终前柴荣让赵匡胤升级做了殿前都点检,负责皇宫安全以及统领各宫宿卫,统领禁军的精锐,算是心腹职位。
但再心腹又如何?就算赵匡胤同意其他人愿意?
陈桥兵变第一句他们就说得很清楚:皇帝年幼根本不知我们在外辛苦,不如找出点检作天子!
点检天子指谁?
周世宗离世那年,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从地中得一木牌,上书‘点检作天子’,意思是讲殿前都点检以后要代周做天子。
这话类似‘陈胜兴大楚亡的’谶纬之言,当时的点检是谁?
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见此牌柴荣将赵匡胤替换成殿前都点检。
有了谶纬之言做铺垫,众禁军们以义聚才,以利推赵匡胤为主,双方郎有情妾有意,,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完美!】
天幕粗糙的嗓子透出几分漠然:【再加上周太祖郭威也是黄袍加身成君,既然周太祖能做为什么赵匡胤不能做?
于是一夜之间陈桥兵变,流血人数仅一位敌方政敌韩通,然后天光乍晓,嘿!黄袍加身2.0版本上演,我赵匡胤做了宋太祖啦!】
【实际上郭威黄袍加身的前提是汉隐帝刘承祐杀郭全家,于是郭威反杀。
但柴荣并没有对不起赵匡胤的地方,还把他当做心腹,可谓是恩遇有加。
用后周宰相范质的话讲就是:先帝养太尉如子,如今先帝灵枢未冷你怎么能如此行事?
但赵匡胤黄袍已加身,周皇位被夺只能归为这是五代无德操作。
但赵匡胤让宋朝成功站稳脚跟并活过十年后,对当时天下而言,赵匡胤做皇帝是件幸事。
因为他是真的在改善五代风俗,重塑社会道德。
换句话讲就是赵匡胤上要重构秩序:帝王与臣子、将军之间的关系;
下要培养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让深藏山谷的百姓出山成为宋民】
宋
殿内一派安静,他们夺口宣称得过之正,但人人皆知具体如何。
去岁陛下想任命符彦卿掌管禁军,赵谱劝说不听,陛下直言自己对其甚为亲厚,他必不负朕。
赵谱无奈只能直言:“那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最后此事他们都有耳闻,但…不代表他们能当众听啊!
神迹啊神迹,求求你说点别的,他们还想活命,不想听如此劲爆直言啊!
天幕叹了口气:【如果将华夏历史长河三分三次,那么第一次是:远古到战国时期为大转变;
第二次是汉至五代为大转变;
第三次是宋开始为历史大转变;
相当于唐宋之际是我们历史上新旧交替之际,所以‘唐宋变革’成了世界史学家的学术语,网上就有句话讲:中世古看唐之前,近世看宋之后。
可见宋在当时之重要,从这方面来讲,赵匡胤也算能与唐宗并列】
不等众人反应,天幕又补充了一句:【没办法,谁让图书管理员为了押韵把宋祖与唐宗列在一起呢?】
天幕上出现一首四个大字:沁园春.雪;
一句句词一一显出,作为当事人的李世民轻轻念出声: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低声轻笑,复念道:稍逊风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罢微微挑眉:好大的口气,够狂妄,可惜....李世民面色遗憾,若能与君把臂同游,当浮一大白。
至于...不够风骚之言,没事,秦皇汉武还不会文采呢,他只是不够风骚而已,小场面。
相比李世民的淡然,刘彻则是不服气,他盯着上面不略输文采四字,忍不住发出灵魂质问:朕的秋风辞音韵流畅,朕怎么可能没文采?
看看敦煌、张掖等词,你们后人不是很喜欢吗?
猪猪委屈,猪猪要大声说出来:怎么能说朕没文采呢?
卫青、张汤等人俱赶紧上前安慰,并言陛下文采胜过他们千百倍,话还没讲完,就被刘彻顶回:你们的赞美之词怎么比得上图书管理员?
点评帝王,除帝王外谁能点说?
不行,他刘彻受不了这委屈,刘彻盯着天幕,不断对天幕输送帝王命令:给朕连接图书管理员,给朕连接图书管理员,给朕连接图书管理员...
连接干吗?
要求他夸朕!(叉腰挺胸)
刘彻的无理要求天幕置之不理,后人讲述继续进行:
【网友认为应该把宋祖换成明太祖朱元璋,不是宋祖不好,是因秦皇汉武唐宗都是大一统国家,而宋朝从始至终就属于割据政权。
但换成唐宗明祖韵律上不如宋祖通畅,所以我们心有遗憾但也以作者思想为准。
但我个人更喜欢他的沁园春.长沙】
朱元璋抬头看天幕上的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浓烟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朱元璋咂咂嘴心道:读着倒是个豪情人物,一看就跟常人不同,看词里的书生意气四字,他出身官宦人家?
相比朱元璋的猜测,宋朝大臣对这两首词倒是甚为喜爱。
虽对权贵多有不屑,但他们也不是世家大族,对此并未感到冒犯,再则平时他们作诗多以婉约清丽为主,豪放不羁词以苏轼居多。
苏轼见众人皆看他,他诧异不解:“瞧我做甚?”
看词啊!
这两首词既壮丽又开阔,豪迈又雄伟,要不是现在天幕正在讲宋,他会置细品,甚至仿照作词。
可惜…现在是要紧时刻,苏轼恋恋不舍地收回眼,竖起耳朵想在后人身上寻宋除弊之方。
与他相似想法的还有朱元璋,他寻思要不写点诗传家,瞧瞧人家写的,读起来就爽快舒坦。
但问题是...那文绉绉的诗他不会写啊!
直到很久以后,他有幸到现代翻开图书管理员诗句,对念奴娇.鸟儿问答的最后一句赞不绝口: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好好好,这句甚对他老朱胃口!是他老朱写词的风范!
天幕把话拉回正题:【赵匡胤想要重建人间礼义廉耻之前,他得先把陈桥兵变落到实处。
陈桥兵变并不是以他登基就结束,而是在解决各地藩镇割据,武力当道后才能真正立国。
如果解决得不好,那就第五个黄袍加身的人出现代替他。
如他登基那年后周统帅之一的李筠和李重不服于他,拒绝新朝命令,双方约定起兵抗宋,最后泄密自焚而亡。
赵匡胤没解决控制带兵将领藩镇问题,那么新生的宋廷就无法安稳,更遑论统一天下再造太平】
司马光非常不满:“太祖剿不义之臣,其策之英勇周密,为何不能详细说之?”
你后人对我朝未免太过不公!
【为了拨正治史,赵匡胤先改武庙名单;
不忠不仁者如白起杀降将无武德,关羽降曹操降东吴,当踢;
不为母守孝,杀妻求将,还三换君主的吴起,鞭挞士卒治军不仁的张飞,当踢;
不听君主命令私自灭蜀的邓艾,当踢;
杀戮太重,随意屠城的杜预、孙膑,当踢;
不敬君王,不得善终者如韩信、彭越、周亚夫等,当踢;
.....
总之残暴成风,不忠不仁,品德不纯粹者不能进武庙享受香火】
一条条武功名单让历代将军大骂:“名将皆人雄,谁当无累瑕?
你要改武将风气为何要‘拿死人做活人文章’?”
别的不谈吴起不仅仅是将,还是法家改革,难道你们大宋移法不行改革之事?
【改完武庙后又换帝王庙,历代帝王中除三皇五帝外,就两帝王格外重受祭祀之礼】
秦始皇抬眼冷笑…
刘恒微笑不语…
刘彻百无聊赖…
李世民伸头好奇…
李隆基摆烂:反正不是我!
【两帝王分别是:建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魔法师刘秀、唐朝的太宗实际的开国皇帝李世民;
刘秀拨乱反正,收拾汉家残局,逆流而上重塑汉家法统。
同时又善待功臣誉名千载,祭祀他就是向臣子宣示:我赵匡胤不会翻脸无情,更不会滥杀功臣。
而唐太宗呢?
开创贞观之治的猛人,同时对臣亦是多有优待,可谓是万世之君表。
祭祀他也是表示着他对臣子、庶民的态度。
相当于发出政治信号!
我赵匡胤重新定义天下!于是为帝的翌年,教科书的集权宴会——‘杯酒释兵权’发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