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9章 登基大典和皇后事真多(1 / 2)

加入书签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正月初一,凌王携凌王妃在幽州天坛祭祀之时,前废太子之妻张朝英,携子凌志,女凌婉。

以平民之姿,向凌王夫妻行跪拜大礼。

凌王念其在长安乱中保全一双儿女不易,特赐张朝英庄园一座,凌志凌婉亦未从皇室除名,依旧是皇室宗族的子弟。

张朝英这一拜,让天下等着看皇室争权的士族,全部偃旗息鼓。

大势已去,凌王已大权独揽,迁都已成定局。

一些拥有兵权的各州牧,则在看到谢大将军的选择,以及幽州兵力的强盛之时,便知他们就算造反,也难成气候。

虽然依旧有很多人心不甘,准备徐徐图之,迁都之事不可违,但想让天下行幽州律那样的苛政,是绝不可能的!

可惜了,认定幽州律是苛政虎律的,都是受益于旧律的权贵人士,他们的意见凌王一点也不在乎。

沈冬素曾向凌墨萧说,全面实施幽州律,无异于扒天下权贵一层皮,就一个田税的摊丁入亩制,便会让无数人反对。

凌墨萧很霸道地道,别说是扒一层皮,就算是扒筋削骨,也无法阻止他推行新政!

他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幽州城这几年的囤集,国库丰盈,兵权在握,且有自己的官员班底。

不像一些才登基的皇帝,处处受肘掣,甚至还会被士族权贵欺负。

正月底,除了留守的官员,六部官员大半到达幽州,凌墨萧没再推迟,正式准备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择在二月初六,普天同庆,同时向全天下颁发幽州律,权贵最关心的田税问题,一捶定音,任他们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

士族权贵不再享有免税制,大夏境内的山、海、湖、矿,尽归朝廷所有,私人不再有土地私有权。

另外就是,上缴所有丹书铁卷,无人有特权,真正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当然,沈冬素很清楚,阶级特权这东西,短时间内不可能消除,这需要上位者很长时间的严格执行。

还有全民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多平民百姓有受教育的机会。

国家实力的强盛,君主权力的集中等等方面,才能将那些当习惯了人上人的权贵,彻底打压下来。

登基大典自不必多说,办的极为隆重。此时龙凤胎已经两岁多,走路很稳,也懂事,教他们行礼步骤,到是一步也没错。

一家四口跟穿亲子装一样,穿上吉服。凌墨萧和大宝的是以墨色为主,红为辅,绣着九条金龙。

大夏皇帝的皇袍偏秦、汉式,还没有以明黄为主,更显庄重霸气。

沈冬素和小宝的宫装则是以大红为主,墨色为辅,绣着金色的凤凰。

头上的凤冠沈冬素特让礼部官员做轻一点,按原来的规格,最少也有二十斤重,她要戴着行一天的礼,脖子都能压断了。

小宝的头饰是她亲自设计的,以金为底,镶着红宝石的皇冠。小孩子戴更方便,也更显贵气。

百官行礼之后,礼部诵念登基礼词,凌墨萧接过龙纹玉玺,沈冬素接过凤印,同时宣布封皇长子凌皓为太子,皇长女凌婧为长公主。

同时宣布天下推行幽州律,再则就是皇朝接下来的重点,那就是皇帝要御驾亲征高丽。

不给百官出言反对的机会,凌墨萧又说了一件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废除皇帝特有的三年一届的选秀。

他直接说,天下未定,外敌当道,他才掌江山,要将精力放在稳固江山社稷上面。

另外,已有储君,皇后年轻,也不需要别的女子来绵延子嗣。

一听皇上不选秀,百官们的反对之声,比反对他御驾亲征还要强烈。

沈冬素心中好笑,看来想把女儿送到后宫的人挺多的。

也是,之前太子和吴王还活着,凌墨萧只是一个亲王,北境就有无数士族将女儿送到幽州。

后来打赢了北疆,连太后都插一手,送长安的贵女来幽州。

如今大局已定,凌墨萧为帝,且这后宫三宫六院只有她一个皇后,这些人怎么可能不心急?

皇帝不选秀,他们的女儿就没机会,若让女儿白等几年,又怕错过花期,难觅良缘。

若不等,又怕皇帝一时兴起,又要选秀,自家就没机会了。

干脆这个时候竭力反对,让皇帝改变心意。见皇上不松口,那些官员又来求沈冬素。

甚至拿正妻的大度之语游说她,好像她不给凌墨萧选妃,就不是贤后,是千古罪人一样。

沈冬素才不接这个话茬呢!直接说一切听从陛下吩咐。

然后凌墨萧又吩咐了一个让百官更激动的事,那就是他远征高丽之时,由皇后监国。

虽然历来有太子或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的事。但没道理皇上正值壮年,就给皇后这么大的权力啊!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训!

整个二月,从登基大典之后,正式开始每日早朝,不过凌墨萧将早朝时间给改了。

说是念百官初来幽州,不适应幽州的天气,将长安时百官寅时到宫门,卯时正开始早朝的规矩。

改为卯时半开宫门,也就是早上八点。在长安上早朝,官员凌晨三点就要出门,五点要等在宫门外。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