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29章 C808成功取证4K(2 / 2)

加入书签

后者抬头看了看这架已经因为风吹日晒而显得有些破旧的飞机,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只不过,现在张洪飚就在旁边。

对方要是不说点什么的话,常浩南也不太好开口。

而张洪飚的配合也恰到好处:

“对于咱们来说,运10,应该算是个教训。”

“是啊……”

常浩南回答道:

“技术水平不足,这属于客观上的能力问题,但解散技术团队、封存技术资料,甚至后来还把资料给弄丢了……这就是思想问题了。”

运10的研发并不是科工委主持的,二人diss起来自然毫无心理负担。

而跟在后面的周庆之正愁找不到机会插话,见状连忙表态:

“当初运10下马的时候,我还只是个技术主管,记得那个时候,程不时同志打过好几次报告,希望能在引进d82总装线的同时,保留一部分运10的研发和生产力量,给未来的国产客机留个火种。”

“结果民航局那边没同意,最后还是把整个生产线和团队全都弄过去转产麦道了……”

沪飞是几年前才被调整到科工委思。

常浩南自然也听得出来。

不过,他虽然也瞧不上原来民航局那批人,但没必要在这种场合表现出来。

于是周庆之又继续道:

“就这么着,96年麦道要被波音并购的消息一出来,我们从上到下几乎全都不知道怎么办好,那段时间正好又赶上大下岗,一时间风言风语说什么的都有,要不是科工委及时给我们指条明路出来,还不知道会是个怎么样呢……”

说这话的时候,周庆之一直看着常浩南。

作为局内人,前者当然知道具体是谁在当时最关键的时候推了整个沪飞集团一把。

只不过有些事情,反而不适合说的太明白。

常浩南笑了笑,点点头回答道:

“c808和c909,只是解决咱们国产客机的有无问题,总体设计毕竟还是别人的。”

“等把这两个型号给吃透之后,咱们肯定还要搞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机,你们沪飞,也算是任重而道远呐……”

“哪里哪里……我们毕竟已经有一定经验了。”

周庆之摆摆手:

“常总去年说要给未来的干线客机设计国产的大涵道比发动机,这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显然,作为主要负责大型民用机研发的单位,沪飞也始终在关注着航空动力集团的动向。

当时周庆之就推测,c909受制于基础设计的问题,如果换装更大直径的发动机,很难保证发动机短舱下沿和地面有足够的安全裕度。

所以当时常浩南口中的“新一代干线客机”指的肯定是c909之后的全新型号。

而今天,也算是验证了这个猜测。

……

下午两点,取证成功庆祝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自然是由周庆之上台进行总结和汇报:

“国产喷气式客机,是航空工业战线数十万职工一直以来为之奋斗而实现的期盼,也是华夏航空工业几十年来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从最初的运10工程算起,沪飞集团已经经过了七千余个日夜的不懈奋斗……”

常浩南坐在周庆之身后的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受邀的一众嘉宾。

很多当年参与过运10和d82项目的技术人员,如今已经是垂垂老者,没能有机会参与到c808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当中。

听着周庆之回顾过去二十年的故事,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

尤其是当年运10研发团队的几名负责人,更是潸然泪下……

而作为首个启动用户的华夏联合航空代表,脸上则是自豪和忧虑并存。

能够首先运营国产喷气式客机,就产业政策上来说,自然算是巨大利好。

但另一方面。全新的飞机和后勤保障体系,意味着全新的一套技术团队。

在机队规模扩大化之前,成本没办法分摊下来。

而且,刚刚服役的新型号飞机,一般都处在故障率澡盆曲线的高点上。

这意味着每飞行小时平均维修工时更高,很难像是成熟型号那样,每天在同一条航线上挂着不同航班号飞三四次。

总之,挑战和收益并存。

常浩南甚至还看到了几张外国面孔,应该是国外客户。

要知道,c808恰好卡在华夏和欧美适航互认范围的最高点上。

也就是说,这将是一架同时获得caac、easa和faa认证的飞机。

对于一些无需执飞远程航线的航司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至于参与研发的其他单位、沪飞职工、以及图波列夫方面的外国专家……

自然也都是皆大欢喜。

不过,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也有例外。

民航局派来出席的代表,脸色就不是很好看。

毕竟,沪飞过去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是后来才被截胡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准备看科工委的笑话。

毕竟,在那时候看来,没有欧美方面的配合,先不说客机能不能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了,拿不到人家的适航证明也很难找到销路。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传来了华夏和欧盟jaa签订适航互认协议的消息。

而紧接着,就是c808和c909一支线一干线客机先后上马……

再然后,这两个型号的发展堪称一帆风顺……

要只是如此也就罢了。

但麦道在被波音并购之后,又很快放弃了全部d系列客机的产品线。

这意味着,如果当初继续坚持搞d90,这功夫恐怕已经大败亏输。

两相对比下来,结果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看过这一圈众生相之后,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

如果此时手中有个相机,他倒是很愿意把刚刚的一幕记录下来。

这个时候,周庆之也已经讲到了取证试飞的时候。

“浩南同志。”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张洪飚突然开口道:

“这么大个飞机取证试飞,就用了一年多点的时间?”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里地点点头,还心说这50吨级支线客机哪看出大来了……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

要知道,眼下还没有个正经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从首飞开始算,到拿证也就用了1年10个月而已……

结果张洪飚稍一停顿,又继续道: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时候,可是听那边的同志说,当年他们给运12做取证的时候,足足用了好几年功夫……”

这下常浩南懂了。

那要是跟运12比,确实是挺大,也挺快……

“这就是咱们跟欧美实现适航互认的好处。”

他稍加思索之后回答道:

“去国外做适航,一方面的人生地不熟,工作语言工作方式都不适应,另一方面也免不了人家故意给你设绊子,肯定还是在咱们国内搞来的方便……”

张洪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紧接着又问道:

“那这个销路……我刚才听庆之同志说,启动用户只有国内的联合航空和巴蜀航空,能不能有足够大的机队规模?”

“这个倒不是问题。”

常浩南摇了摇头:

“第一批量产机只有几架,启动用户本来也不可能太多,产能爬坡又需要很长一阶段,沪飞现在需要操心的不是订单量,而是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

“再说,这个平台如果把客舱公里的航程,做个特种机平台或者专机绝对没问题,可以拿来兜底……”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